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哲学(5)

(2014-11-22 23:03:34)
标签:

佛学

分类: 关于哲学
                                                  《哲学思维与解读世界的模式》
                                                              ——提升你自己
 
自古以来,哲学被称为智慧学或聪明学,可在今天却被认为是冷冰冰的政治说教。不管人们把哲学看成什么,都无法阻挡哲学是人类解读世界的模式,是人类沉思默想的产物。我们通常说学哲学是要惠根的,不是每个接触了哲学的人都变得聪明和智慧,这也就是作为聪明学和智慧学的哲学不能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学习哲学能否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实际上是因人而异的。哲学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它的基础是各们具体科学。真正学懂了的人,一定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科学知识的欠缺必然导致哲学上的偏见。哲学家都是具有自我批评和精神的人,就是这个道理。
1、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培养自己的整体思维
学习和培养整体思维首先要培养自己的整体思维。要把我们所处的世界和各种事物当作一个整体和系统来认识和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尽管错综复杂,但作为一个整体的各种事物都是作为环节相互作用的。为什么在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有的人动手能力强,做事却事倍功半呢?这里面就可能就是欠缺了整体思维。田忌赛马的故事是:田忌一开始与齐王赛马总是输给齐王,因为田忌以自己的上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中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下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后来据说是在孙膑的指导下,采用丢局部保全局的的思路,以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以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赢了两局输了一局。整体上就取得看胜利,这种丢局部保全局的思维就是哲学思维。把整个赛事当作一个事物去思考,不是着眼某个局部和细节,而是关注整体,在整体中把握细节。这就是整体思维。
有人说,哲学上讲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与我没有啥关系啊?其实唯物论的物质观和运动观的学习就是告诉我们要把世界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考虑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要用全面的、发展的和变化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特别是现代社会,培养整体思维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表现。有人说21世纪转化观念很重要,但如果没有整体思维,你如何转化观念?诸葛亮一生很谨慎,诸葛亮在打仗布局时心思缜密,但是在强敌当前无兵可用时,他可以摆出“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如果不是对司马懿的兵力和用兵之道以及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了解知之甚多,孔明怎敢冒这个险?人们在碰到问题是解决的方法很多,哪个最有效最根本最长久的解决问题,往往与之是否有整体思维有很大关系。田忌、孙膑和诸葛亮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们都具有哲学意义上的整体思维。
2、真理在中间——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
从哲学思维看,我们通常说一分为二,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一分为二的理解有时会有偏差。如果两种意见完全对立,不能说一定非此即彼只有其中的一种意见是正确的。更多的时候,两种意见各有千秋,必须进行综合。前苏联在建一个水电站时,左派和右派的交锋非常激烈。左派认为每年都要建这样一个水电站,右派提出不要建这样的水电站而劳民伤财。斯大林在了解了左派和右派的观点之后,提出了“真理就在中间”。让人茅塞顿开。斯大林在这里不是调和矛盾,而是看到两者各有道理。建水电站确实需要投入人力财力物力,每年建一个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但是建水电站关系国计民生,一个不建也不行,因此,他提出“真理在中间”。这就是辩证思维的具体体现。
在我国,哲学界也提出过“一分为三”的说法,意思与真理在中间差不多,如果把一分为二绝对化为非此即彼,那就成为形而上学而非辩证法了。我们通常说科学只关心“真与假”,科学家必须面对“对与错”。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真与假”非此即彼,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与错”得看相对什么而言。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从根本意义上说,体现了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的成果却是相对的,科学技术的成果可造福人类,也可危害人类。生物技术可以造福人类,也可变成杀人武器——生化武器。核技术可以造福人类建立能源危机建立核电站,也可制造核武器人类和地球的存在。到底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成果,就看掌握它的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了。
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存危机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如果没有和缺失辩证思维就很难从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去认识世界,了解真相。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不是相对主义,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与时俱进。
3、自知者明,知人者智——培养自己的分辨思维。
在我们所处的世界,可以说到处都有似是而非的东西的存在,我们能否识别它们是避免上当受骗的关键。通常讲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因此,古人得出结论,人不可貌相。我们常常把“明”和“智”放在一起,说这样或那样是明智的,这样或那样是不明智的。其实在古代,明和智是分而使用的。人贵有自知之明,是指人可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知人善人才是智。因此,自知者明,知人者智。只有自知之明,那是不够的,不能避免上当受骗,只有同时具备识人知人的能力,方位智者。
在当今社会,陷阱丛生,骗局充斥,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被受骗,就必须有“自知者明,知人者智”的分辨能力。首先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任何时候都感觉良好,看到别人的缺点容易,看到别人的有点不容易。对自己则刚好相反,看到自己的长处容易,而且往往会放大,看到自己的短处不容易。最常见的情况是甚至出了问题还把责任推给别人解脱自己。其次,知人者智就更困难。人都喜欢听好话,都希望在这个世界获得不用付出的收获。骗局和骗子正是利用现代人人性中的缺点进行欺骗的。贪念、无欲、情感空虚或者一夜暴富、一夜成名都是骗徒行骗的缺口。这种情况和教训比比皆是。
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分辨能力?《鹤林玉露》里有“一钱斩吏”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崇阳县令一次视察崇阳县衙门钱库时发现一个小库吏偷走一文钱。这位县太吏心想“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滴水石穿“。结论是”斩“。为了一文钱,把一小库吏斩了。我们来看看崇阳县吏的思维有无道理。所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滴水石穿“,可以说看见了量变会引起质变的辩证关系。我们常说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就是指的是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崇阳县吏的思维是有道理的。但是主观推断不能代替客观事实,小库吏在钱库里拿的前是否达到了绳锯木断和水滴石穿而砍头了呢?是要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的。不能靠主观推断决定人的生死,不然就是草菅人命。崇阳县吏的思维虽有合理性,但凭主观推断去判决就是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表现。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哲学思维,就是要去判鉴别和断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