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哲学(4)
(2014-11-20 23:05:00)分类: 关于哲学 |
人生要有目标。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并且都是指向一定的目标。考究社会人生事业成败个案,有没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目标,对人生事业的成败是起决定作用的。没有目标,人生将失去努力的方向,奋斗的动力;而目标的不合理、不科学,也将严重地障碍人生事业的成功。
这里主要介绍目标的哲学内涵、意义、确定目标的原则,并通过剖析目标决定成败的个案,帮助加深对目标的哲学认识。
一、目标的哲学内涵
1、什么是目标
原义:目标是射击、攻击或寻求的对象。引义:目标是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目标是认识,目标是手段,目标是方向,目标是理想,目标是归宿。目标是计划工作和一切管理工作的基础,目标是人们所期望达到的成就和结果。
目标是人的主观意识与改造客观的实践活动的统一。从目标的形式看,是主观的;从目标的内容看,是客观的。
2、目标的分类
物质世界是多样化的统一,作为主体的人也是丰富多样的,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目标也是一个体系。
可从不同的角度给目标分类。以时间分,有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以主体分,有个人目标、群体目标;以行业分,有学校目标、工厂目标、机关目标…以属性分,有政治目标、经济目标、军事目标、外交目标、管理目标、发展目标…
二、目标的意义
1、提供努力的方向
人的生命,依赖于人的精神中的某种希望状态、某种追求的冲动与渴望。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目标是一种刺激,是心理学上所称的诱因,合适的目标能够诱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的方向,最终使目标得以实现。
人生大海茫茫,方向何在?于个体、群体,努力的方向,前进的目标不可或缺。这是作为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前提。
2、提供动力的源泉
作为来源于改造客观世界的认识,目标体现主体对客体的欲求和愿望。
合理的目标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展示了现实向未来发展的前景。它作用于主体既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使人们明白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因而激发主体为实现目标产生巨大的动力。在某种意义上,目标与成就成正比例关系,目标多高成就多大。
1、意识能动性原理
目标、计划、方案属于意识的范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主观必须服从客观,但在客观世界面前,主观意识并不是被动的服从客观,而是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目标的确定及实现,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基础上才成为可能。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事物的感性认识材料后,通过抽象、概括形成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这就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的作用就在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目标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目标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见和实践活动想要达到的愿望。
科学的正确的目标对人们改造客观的实践活动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并得以实现。
四、确立目标的原则
1、制定可行性目标
一切从实际出发,首先要从我们面前的客观现实情况出发。任何时候,现实都是我们实践活动的基点。制定目标时应以客观现实作为依据,充分考虑目标的可行性,量力而行,一步一脚印。
合理的科学的目标是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相统一的产物。好高鹜远,背离现实,假、大、空,是制定目标时必须杜绝的。
2、建立目标体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糸统,制定目标时要作整体考虑。将个人与社会、长远与现实、局部与整体、阶段与全局结合起来。
企业既要有公司的总目标,经济目标、文化目标、社会目标、政治目标,又要有各部门目标;既要有远期目标,还要有中、短期目标。
3、注意目标调适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目标的制定要以客观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当客观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目标也就应顺时而变。彼时彼地合适,此时此地不合适。所谓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主体必须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把握其发展趋势,根据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对目标作出合符客观实际的调整,与时俱进才能掌握主动权。
4、抓住主要目标
矛盾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不平衡的。事物存在多种矛盾时,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分;而每一矛盾又有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之分。主要矛盾居事物的领导地位,矛盾主要方面则决定事物基本的性质。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抓住主要目标,确立重点,选好主攻方向。牵牛牵牛鼻,擒贼要擒王;抓主流,抓根本。
后一篇:篮球中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