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比出手次数场均30多次与得分不成正比  一己之力如何能与团队的雷霆抗衡

(2013-01-12 23:57:12)
标签:

杂谈

分类: 剑指NBA

科比出手次数场均30多次与得分不成正比 <wbr> <wbr>一己之力如何能与团队的雷霆抗衡

    湖人又输了,101:116大比分输给雷霆,这一输,就是湖人的六连败了!科比继马布里之后成为NBA又一个独狼,比马布里当年还独!

湖人现在一直没有团队篮球,因为科比场场出手次数都会占到全队的三分之一还多,得分却与这样的出手次数不成正比,打马刺,湖人总出手湖人总出手95次,科比34次出手得到27分,这是一场,打火箭,湖人总出手43-91,91次,科比出手两分8-22,三分2-8,罚球1次。合计出手33,得分20分。这是一场。从数据库里一调,多了,因次,湖人连输快船、掘金、火箭、马刺、雷霆等六场,科比出手都是30多次接近40次可得分与其出手的次数总成不了正比,即使有的场次拿下40分,但湖人依然输球。科比纵然有三头六臂,也无法以一己之力抗衡以团队作战的其他强队,包括青春雷霆。

本场比赛,湖人全队出手次数98次,超过雷霆11次。按理说,湖人在进攻次数上多于雷霆,湖人赢球的可能更大些。可比赛并没有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因为科比一个人的出手就占到了36次左右,才得到28分。其他同伴只用了60次左右就得到了93分,效率远远高过科比。说明湖人的球员得分效率是高的,问题是科比太独,拥有无限的开火权。这样的打法严重制约了湖人的进攻效率,湖人基本成为科比一个人的球队,这是湖人上上下下敢怒不敢言的一件事。

篮球是团队的游戏,整体的竞争。科比不可能砍下45分以上,就没有资格出手30次以上,就不能占到全队的三分之一。这是湖人主教练和湖人老板必须加以限制的,否则湖人还会输球。科比现在的得分能力大大下降,连续几场下来出手都占到了全队出手的三分之一,可得分却占不到总得分的三分之一,这就是湖人输球的最大秘密,也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如果科比在出手30多次可以拿到45分以上,你是巨星,你可以拥有无限的开火权,无可厚非,如果科比一人能得到120多分,全队都不出手也可以,只要能赢球。科比你现在已经达不到过去可以砍下45、50、60分以上的水平了,只能砍27分上下的水平,你还要拥有全队总出手的三分之一甚至还多,这叫同伴如何打球?这叫教练如何指挥?

面对科比这样的无限浪投,再好的教练再优秀的战术都是枉然,科比既然没有这样高效的得分的水平,就不能再拥有的这样无限开火权了。就这么简单的道理,湖人主教练是懂的,同伴们是心知肚明的,但由于科比的名气实在太大,大家都不好说什么,无法制止和驾驭,科比又不改独狼的名号,没有自觉性。只有俱乐部老板出来才能限制,否则湖人还会继续输球。

科比太独,科比老了,但他就是不会分球给同伴,如果同伴真没有手感,科比单打独斗无可厚非。因为科比是老大,可当自己手感不好同伴手感好时就应该让同伴多分享球,同伴都是球星有这个能力。对于球星云集的湖人来说不要什么战术,他们都知道如何打球。对于主教练来说不要什么战略,巨星们心里都清楚何时往哪里打。现在,湖人最大的战略战术就是如何将科比的出手限制在20次以内就足可赢球,足可让各支球队胆寒。毕竟篮球是团队运动。湖人不改变打法,今年就彻底没戏了。莫非又要演绎“成也科比败也科比”!

科比现在不仅有了独狼的称号,而且一旦输球,科比就会咬住自己的球服,表现出无奈和装酷的眼神,这个动作堪称科比输球后的标志性动作。以后只要看见科比这样,就知道科比输了湖人败了。

 

               科比出手次数场均30多次与得分不成正比 <wbr> <wbr>一己之力如何能与团队的雷霆抗衡
                                这是输给雷霆之后咬衣服的标志性动作


                                这是输给火箭后的标志性动作

 

             湖人失误多出掘金16次以105:112负于掘金

                       这是输掘金之后的咬衣服的标志性动作

 

            湖人战快船战术配合欠缺外线浪投过多科比38分也输球

                        这是输快船之后咬衣服的标志性动作

 

湖人外线发飙打铁过多16分负于国王

                            这是输给国王之后咬衣服的标志性动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