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篮球关于篮球比赛进攻战术理论研究成果

标签:
杂谈 |
分类: “画圆战术”实践 |
有研究表明,“在现代篮球运动重大的国际、国内赛事中,阵地进攻的次数占据了进攻总次数的80%以上,阵地进攻的得分占据了总得分的75%以上”。目前,中国研究体育项目战术的文章较多,篮球战术的研究也不少,但关于篮球阵地进攻战术研究的比较少,对阵地进攻战术运用状况的研究更少,科研力量不足。但就是这些研究成果,有多少被中国篮球一线教练所认真学习并转化成现实生产力?都说美国篮球强大,但强大的背后是美国篮球科研力量雄厚,而且研究成果能很快武装一线教练。这是中美篮球的差距之一。
相关的研究主要有:
1、关于篮球比赛进攻战术理论方面的研究
(1)郑尚武在《论篮球进攻战术系统的若干理论问题》中提出了构成篮球进攻战术系统的两个层面的内容。处于基础层面的内容有“个人进攻战术行动”、“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位于表现层面的内容有“快攻”、“抢攻”、“固定配合进攻”和“移动配合进攻”四类战术;从内涵和外延来定义了位于表现层面的四类进攻战术的理论概念,论述了它们内部的相关理论问题。
(2)郭秀英在《篮球运动中战术配合的重要性》中说我国篮球运动对各种进攻方式的运用是不平衡的,明显倾向于个人行动,而轻视配合进攻。
(3)薛岚,虞重干在《篮球进攻的阶段性及其技战术特征》中对篮球进攻阶段性及其技战术特征的研究,探明了进攻阶段和战术运用之间存在的内在必然联系,同时揭示了快攻、抢攻和阵地进攻三个阶段的技战术特征。其规律性的探究为篮球技战术的教学、训练和实战运用提供了思路,使我们能够对篮球技战术的掌握和运用进行总体把握。
(4)张聚民在《现代篮球“机动进攻”的战术特点及应用》中阐述,机动进攻不同于个人盲目的单干,个人的行动必须和全队的行动紧密地联系起来。机动进攻给篮球运动带来了许多打法和新意,在当今的篮球进攻战术理论和战术体系的分类中,它不仅应该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而且应该作为现代篮球进攻战术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攻击性的战术打法之一。
(5)聂武生在《从第15届男篮世锦赛看当代篮球进攻战术的特点》研究分析得到,中国男篮快攻比对手少,根本原因在于防守问题——防守的攻击性、压迫性不强,同时又不适应对方的压迫性防守,抢断次数远远低于对手。另外,中国男篮在激烈身体对抗下运用技术能力的不足;个人内线进攻远远超过外线进攻,对姚明过于依赖;进攻基础配合中掩护配合成功率最高,运用比例却低于对手,在战术执行力方面的不足;全队进攻战术多采用穿插跑动,快速转移球,并缺乏有攻击性的突破及高质量的掩护。
(6)魏云芬在《对篮球运动中阵地进攻方式的运用研究》中提出,阵地进攻的进攻形式有个人机动进攻、小组配合进攻、全队整体战术进攻和二次进攻四种。作为一种整体的进攻行为是采用不同的进攻方式来完成的,在整个篮球运动进攻体系中地位极为特殊和重要。
(7)薛岚,盛泉林在《CBA与NBA快攻与抢攻以及阵地进攻打法的比较研究》中揭示,CBA与NBA比赛中阵地进攻是主要的进攻战术类型,进攻区域以近距离为主,个人机动进攻是主要的进攻方法;CBA与NBA相比,阵地进攻的成功率低,个人机动进攻的效果有待提高。
(8)陶战刚在《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进攻战术的比较研究》中指出,中国队的快攻速度和节奏比欧美慢,全队整体快攻战术素养不高。阵地进攻战术成功率较欧美强队低,配合意识不强,无球切入少,配合应变差,很少创造连续机会。转移球速度慢,随意和盲目运球和传球多,传球缺乏隐蔽性、攻击性和突然性等。
2、关于篮球比赛阵地进攻战术方面的研究
(1)杨雪榕在《28届奥运会男篮决赛前四名队伍阵地进攻的战术分析》中表述,篮球比赛中阵地进攻战术的运用取决于对手的防守形式;全队的进攻的执行和个人机动攻击机会的把握越来越准确和到位,能够严格执行战术纪律,但不拘泥与战术结构的限制。
(2)陈国慰,朱体荃等在《篮球比赛阵地进攻后15s的技战术分析》中说,各队阵地进攻后15s的进攻,成功率较低;平日没有详细研究,并缺乏严格系统的训练,运用基础配合少且不熟练。
(3)张俊青在《对八一男篮阵地进攻技战术特点的研究》中指出,八一队阵地进攻全面的基础上突出有特点的风格和打法,但在阵地进攻方式上,进攻基础配合偏少,二次进攻能力不强,使得八一队在阵地进攻方式结构的合理性方面有一些缺陷。
(4)张俊青,李曙刚在《CBA和NBA两打篮球职业联赛阵地进攻特点的对比研究》中对阵地进攻的概念及分类进行了界定,并通过分析研究得出CBA阵地进攻方式没有形成一种合理的结构,个人机动进攻的比重偏大,小组配合进攻和全队整体战术进攻的比重相对不足。另外CBA在小组配合进攻和全队进攻的成功率上均低于NBA,主要原因是配合和战术运用方面的质量不高,而质量低的背后,同时也说明了CBA在配合运用和战术执行中的综合能力上的缺陷与不足。
(5)张霖在《第15届世界男篮锦标赛中国男篮进攻状况的分析》中表明,中国男篮失误偏多导致完整进攻次数的下降;阵地进攻以内为主。但过于依赖高度和内线的优势,忽略了进攻速度的提升,快攻比例和整体能力偏低,严重影响了整体进攻的效果。
(6)张俊青,马仑在《对1995年全国青年男子篮球联赛(西宁赛区)技战术运用情况的研究》中指出,各队阵地进攻以个人机动进攻作为主要进攻方式,阵地进攻比例低,成功率不高。配合意识、个人技术质量以及配合过程中队员的应变能力是主要影响因素。
(7)李晓波在2008年发表于昭通师专学报的《“篮球比赛中的“画圆战术”及其运用》论文(8千多字)以及2011年出版的《篮球整体移动配合进攻理论与实践——“画圆战术”》专著(30万字)中指出,中国篮球长期处于局部基础配合和固定战术阶段,在阵地进攻中缺乏整体移动配合进攻战术,整体移动进攻能力差。在“画圆战术”未创立之前,尚未形成系统的整体移动配合进攻理论和打法。“画圆战术”(1995年创立)填补了这一空白。“画圆战术”是篮球比赛中一种既可进攻人盯人又可破解联防防守的阵地进攻“双栖”战术体系。它以半场进攻为区域,以掩护配合(侧掩护或后掩护)为基础的移动路线,辅之以挡拆配合、策应配合、突分配合和传切配合为进攻手段,通过循环往复、不断变化来创造得分机会,形成一个个圆形进攻体系。“画圆战术”融掩护、策应、传切和突分等局部基础战术配合为一体,集实用性、简洁性、攻击性、连贯性、流畅性和观赏性为一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立体的、多点的、连贯的和富于变化的整体移动配合进攻战术体系。注重整体移动进攻,各位置间趋于模糊化,并随时角色互换进攻。“画圆战术”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整体观的产物。
3、关于篮球比赛阵地进攻运用基础配合方面的研究
(1)陈庆伟在《第15届世界男篮锦标赛中国男篮阵地进攻配合情况分析》中通过研究分析得出,阵地配合进攻是中国男篮进攻战术的主要形式。在4种基本形式配合中,运用策应配合最多,远高于对手;传切和突分配合的运用率则远低于对手。中国男篮的中国男篮的进攻战术以内为主,固定配合方法、路线比较刻板、单调,与姚明配合意图、方法明显,以至姚明在固定配合中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
(2)余诚在《第15届男篮世锦赛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整体移动进攻能力的比较研究》表述,中国男篮战术单一,缺少变化。阵地战以内线进攻为主,快攻主要是“2打1”或“3打2”,缺少整体五人的快攻和防快攻。
1、世界强队非常强调场上作战的整体性,善于在移动中完成进攻,永不停顿的在移动中寻找空档,创造合理的投篮机会,充分体现了篮球高、快、准、灵的技战术特点。反观中国队进攻缺乏整体性,与世界强队存在明显差距。2、参加第15届男篮世锦赛的中国队与世界强队在整体移动进攻能力上差异显著。
3、中国队与世界强队在各位置的整体移动进攻能力有很大差距。世界强队非常注重整体移动进攻,各位置间趋于模糊化,前锋和后卫位置个人技术全面,不仅充分利用已有的人数和位置优势,而且在人数不占优的情况下进攻也非常主动,反观中国队则过分依赖内线中锋位置,前锋与后卫位置运用技战术的主动性和攻击性能力上较对方有很大差距。
4、中国队进攻体系不完备且战术缺少变化。
5、合理调配队员,倡导整体打球也是中国队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