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篮球关于篮球比赛进攻战术理论研究成果

(2012-02-21 15:39:01)
标签:

杂谈

分类: “画圆战术”实践

      中国篮球关于篮球比赛进攻战术理论研究成果

    
    当今世界篮坛,强队之间的技术水平、身体条件等方面差距越来越小,对战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篮球进攻战术也有了新的发展,阵地进攻成为世界篮球强队普遍重视和运用最多的战术,它是比赛得分的重要手段,是现代篮球运动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实用有效的战术。中国篮球在比赛中阵地进攻也是主要手段。

有研究表明,“在现代篮球运动重大的国际、国内赛事中,阵地进攻的次数占据了进攻总次数的80%以上,阵地进攻的得分占据了总得分的75%以上”。目前,中国研究体育项目战术的文章较多,篮球战术的研究也不少,但关于篮球阵地进攻战术研究的比较少,对阵地进攻战术运用状况的研究更少,科研力量不足。但就是这些研究成果,有多少被中国篮球一线教练所认真学习并转化成现实生产力?都说美国篮球强大,但强大的背后是美国篮球科研力量雄厚,而且研究成果能很快武装一线教练。这是中美篮球的差距之一。

相关的研究主要有:

1、关于篮球比赛进攻战术理论方面的研究


1)郑尚武在《论篮球进攻战术系统的若干理论问题》中提出了构成篮球进攻战术系统的两个层面的内容。处于基础层面的内容有“个人进攻战术行动”、“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位于表现层面的内容有“快攻”、“抢攻”、“固定配合进攻”和“移动配合进攻”四类战术;从内涵和外延来定义了位于表现层面的四类进攻战术的理论概念,论述了它们内部的相关理论问题。

2)郭秀英在《篮球运动中战术配合的重要性》中说我国篮球运动对各种进攻方式的运用是不平衡的,明显倾向于个人行动,而轻视配合进攻。

3)薛岚,虞重干在《篮球进攻的阶段性及其技战术特征》中对篮球进攻阶段性及其技战术特征的研究,探明了进攻阶段和战术运用之间存在的内在必然联系,同时揭示了快攻、抢攻和阵地进攻三个阶段的技战术特征。其规律性的探究为篮球技战术的教学、训练和实战运用提供了思路,使我们能够对篮球技战术的掌握和运用进行总体把握。

4)张聚民在《现代篮球“机动进攻”的战术特点及应用》中阐述,机动进攻不同于个人盲目的单干,个人的行动必须和全队的行动紧密地联系起来。机动进攻给篮球运动带来了许多打法和新意,在当今的篮球进攻战术理论和战术体系的分类中,它不仅应该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而且应该作为现代篮球进攻战术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攻击性的战术打法之一。

5)聂武生在《从第15届男篮世锦赛看当代篮球进攻战术的特点》研究分析得到,中国男篮快攻比对手少,根本原因在于防守问题——防守的攻击性、压迫性不强,同时又不适应对方的压迫性防守,抢断次数远远低于对手。另外,中国男篮在激烈身体对抗下运用技术能力的不足;个人内线进攻远远超过外线进攻,对姚明过于依赖;进攻基础配合中掩护配合成功率最高,运用比例却低于对手,在战术执行力方面的不足;全队进攻战术多采用穿插跑动,快速转移球,并缺乏有攻击性的突破及高质量的掩护。

6)魏云芬在《对篮球运动中阵地进攻方式的运用研究》中提出,阵地进攻的进攻形式有个人机动进攻、小组配合进攻、全队整体战术进攻和二次进攻四种。作为一种整体的进攻行为是采用不同的进攻方式来完成的,在整个篮球运动进攻体系中地位极为特殊和重要。

7)薛岚,盛泉林在《CBANBA快攻与抢攻以及阵地进攻打法的比较研究》中揭示,CBANBA比赛中阵地进攻是主要的进攻战术类型,进攻区域以近距离为主,个人机动进攻是主要的进攻方法;CBANBA相比,阵地进攻的成功率低,个人机动进攻的效果有待提高。

8)陶战刚在《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进攻战术的比较研究》中指出,中国队的快攻速度和节奏比欧美慢,全队整体快攻战术素养不高。阵地进攻战术成功率较欧美强队低,配合意识不强,无球切入少,配合应变差,很少创造连续机会。转移球速度慢,随意和盲目运球和传球多,传球缺乏隐蔽性、攻击性和突然性等。



2、关于篮球比赛阵地进攻战术方面的研究


1)杨雪榕在《28届奥运会男篮决赛前四名队伍阵地进攻的战术分析》中表述,篮球比赛中阵地进攻战术的运用取决于对手的防守形式;全队的进攻的执行和个人机动攻击机会的把握越来越准确和到位,能够严格执行战术纪律,但不拘泥与战术结构的限制。

2)陈国慰,朱体荃等在《篮球比赛阵地进攻后15s的技战术分析》中说,各队阵地进攻后15s的进攻,成功率较低;平日没有详细研究,并缺乏严格系统的训练,运用基础配合少且不熟练。

3)张俊青在《对八一男篮阵地进攻技战术特点的研究》中指出,八一队阵地进攻全面的基础上突出有特点的风格和打法,但在阵地进攻方式上,进攻基础配合偏少,二次进攻能力不强,使得八一队在阵地进攻方式结构的合理性方面有一些缺陷。

4)张俊青,李曙刚在《CBANBA两打篮球职业联赛阵地进攻特点的对比研究》中对阵地进攻的概念及分类进行了界定,并通过分析研究得出CBA阵地进攻方式没有形成一种合理的结构,个人机动进攻的比重偏大,小组配合进攻和全队整体战术进攻的比重相对不足。另外CBA在小组配合进攻和全队进攻的成功率上均低于NBA,主要原因是配合和战术运用方面的质量不高,而质量低的背后,同时也说明了CBA在配合运用和战术执行中的综合能力上的缺陷与不足。

5)张霖在《第15届世界男篮锦标赛中国男篮进攻状况的分析》中表明,中国男篮失误偏多导致完整进攻次数的下降;阵地进攻以内为主。但过于依赖高度和内线的优势,忽略了进攻速度的提升,快攻比例和整体能力偏低,严重影响了整体进攻的效果。

6)张俊青,马仑在《对1995年全国青年男子篮球联赛(西宁赛区)技战术运用情况的研究》中指出,各队阵地进攻以个人机动进攻作为主要进攻方式,阵地进攻比例低,成功率不高。配合意识、个人技术质量以及配合过程中队员的应变能力是主要影响因素。

7)李晓波在2008年发表于昭通师专学报的《“篮球比赛中的“画圆战术”及其运用》论文(8千多字)以及2011年出版的《篮球整体移动配合进攻理论与实践——“画圆战术”》专著(30万字)中指出,中国篮球长期处于局部基础配合和固定战术阶段,在阵地进攻中缺乏整体移动配合进攻战术,整体移动进攻能力差。在“画圆战术”未创立之前,尚未形成系统的整体移动配合进攻理论和打法。“画圆战术”(1995年创立)填补了这一空白。画圆战术是篮球比赛中一种既可进攻人盯人又可破解联防防守的阵地进攻“双栖”战术体系。它以半场进攻为区域,以掩护配合(侧掩护或后掩护)为基础的移动路线,辅之以挡拆配合、策应配合、突分配合和传切配合为进攻手段,通过循环往复、不断变化来创造得分机会,形成一个个圆形进攻体系。画圆战术融掩护、策应、传切和突分等局部基础战术配合为一体,集实用性、简洁性、攻击性、连贯性、流畅性和观赏性为一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立体的、多点的、连贯的和富于变化的整体移动配合进攻战术体系。注重整体移动进攻,各位置间趋于模糊化,并随时角色互换进攻。“画圆战术”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整体观的产物。
  8)郑尚武、向渝2010年发表于《成都体育学院学报》06期的《对篮球移动配合进攻战术的初步研究》一文,首次定义了移动配合进攻战术的理论概念,阐述了这类进攻战术形式的结构特点以及基本配合方式,系统地对其战术的组成原则进行了分析,从理论高度上总结了移动配合进攻战术训练的相关问题。该文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中国篮球战术打法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以及移动配合是篮球战术发展的方向。如果说该文给移动配合在理论上作了界定,那么“画圆战术”则是在更早的实践中(1995年)创立了整体移动配合进攻战术体系。

    9)张继明在2009年《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阵地进攻战术运用状况分析》一文中指出,中国男篮阵地进攻方式结构不合理。进攻基础配合和个人进攻运用的比重较大,分别为47.4%33.2%;全队整体战术进攻的比重相对不足。仅占全队阵地进攻次数的19.4%。此外,还指出,阵地进攻打法不够连贯。建议中国篮球要完善打集体篮球的战略思想。

    (10)李晓波在《战术创造机会,技术把握机会》一文中指出,篮球比赛中的战术和技术的辩证关系早已不言而喻,真正的篮球人从来不会和不该偏颇它们。但从中国篮球现状来看,对战术和技术的辩证关系的不当理解始终制约着篮球飞旋的方向。从中国篮球去年的世锦赛被出线之旅,到今年的斯杯赛、伦敦赛的连败,再到最近结束的亚锦赛1分险胜小国约旦来看,重技术、轻战术的思想一直是主旋律,贬低战术、放大技术的观念大有人在,站位式进攻、单打独斗方兴未艾,鲜有团队配合、整体战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技战术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各自的职责和归属,而“战术创造机会,技术把握机会”则形象地界定了技战术各自的地位、作用、职责和归属,以及他们同等重要的辩证关系,澄清了很多人对篮球比赛中技战术辩证关系的模糊认识。

    (11)李晓波在《技术定位和战术定型》一文中指出,一个球员的技术定型很重要,但技术定位也同等重要,我们过去强调前者居多而强调后者不多不细不系统,更没有这样的提法。技术定位就是通过战术训练使球员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运用什么技术、如何运用技术。强化球员在战术配合基础上发现和捕捉时间差、空间差和位置差的能力,把球员的技术运用包括运球、传球、投篮、突破等都统统规范在战术配合中去,使球员的技术运用战术化,反对不讲战术只讲技术的单打独斗。战术定型是指通过成千上万次的移动跑位训练,让球员熟练掌握攻防两个基本点的局部基础配合、固定战术套路到整体战术体系,保证技术充分发挥。


3、关于篮球比赛阵地进攻运用基础配合方面的研究


1)陈庆伟在《第15届世界男篮锦标赛中国男篮阵地进攻配合情况分析》中通过研究分析得出,阵地配合进攻是中国男篮进攻战术的主要形式。在4种基本形式配合中,运用策应配合最多,远高于对手;传切和突分配合的运用率则远低于对手。中国男篮的中国男篮的进攻战术以内为主,固定配合方法、路线比较刻板、单调,与姚明配合意图、方法明显,以至姚明在固定配合中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

2)余诚在《第15届男篮世锦赛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整体移动进攻能力的比较研究》表述,中国男篮战术单一,缺少变化。阵地战以内线进攻为主,快攻主要是“21”或“32”,缺少整体五人的快攻和防快攻。
1、世界强队非常强调场上作战的整体性,善于在移动中完成进攻,永不停顿的在移动中寻找空档,创造合理的投篮机会,充分体现了篮球高、快、准、灵的技战术特点。反观中国队进攻缺乏整体性,与世界强队存在明显差距。2、参加第15届男篮世锦赛的中国队与世界强队在整体移动进攻能力上差异显著。 3、中国队与世界强队在各位置的整体移动进攻能力有很大差距。世界强队非常注重整体移动进攻,各位置间趋于模糊化,前锋和后卫位置个人技术全面,不仅充分利用已有的人数和位置优势,而且在人数不占优的情况下进攻也非常主动,反观中国队则过分依赖内线中锋位置,前锋与后卫位置运用技战术的主动性和攻击性能力上较对方有很大差距。 4、中国队进攻体系不完备且战术缺少变化。 5、合理调配队员,倡导整体打球也是中国队需要解决的问题。

    4、关于篮球比赛阵地进攻中个人进攻能力方面的研究

    1)李伟在《中外男篮组织后卫阵地进攻中个人攻击能力比较研究》中指出,我国组织后卫的得分能力低,外围远投得分的能力与国外组织后卫差距明显;我国组织后卫主要采用运球急停跳投的投篮方式,,队友之间通过配合投篮运用较少;命中率低。

    2)曹竟成在《对中外男篮后卫队员阵地攻防技术现状的比较研究》中认为,我国男篮培养全面型核心后卫队员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加强在各个得分范围投篮技术的全面训练,提高在身体对抗条件下高质量完成投篮技术的能力;强化训练的重点是加强培养观察判断能力、传球助攻意识、强对抗条件下的控制球技术以及对传球技术的全面掌握和精雕细刻;提高我国男篮后卫队员防守技术的关键是提高观察判断能力,规范防守基本技术动作,强化脚步移动和及时调整防守位置的能力。

    3)楼益旻在《美国职业篮球队前锋、后卫阵地进攻中内线进攻的研究》中通过对美国职业篮球队前锋和后卫阵地进攻中内线进攻的次数、成功率及进攻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提出,前锋、后卫队员以外线进攻为主,在内线进攻的总和却已超过中锋;配合以传切和突分为主,参与二次进攻的能力较强;进攻速度突出,前锋能全面运用多种投篮方式,其中转身投、挤投和勾手投篮是主要投篮方式;后卫队员在内线进攻中运用最多的是突破后的行进间上篮技术。

    4)陈少青,谭朕斌通过《对十运会男篮比赛后卫阵地进攻能力的分析和研究》指出,我国男篮后卫得分能力比较差,得分方式单一;在比赛时呼应提醒和攻击信号大多无效并具有随意性,佯攻能力差;有助攻意识,但助攻能力不强;突破时动作机动性差,发挥不稳定,缺乏比赛经验。

    5)孙玉龙在《第28届奥运会中外男篮外线队员进攻能力的比较分析和对策研究》中描述,中国男篮外线队员在阵地进攻各种战术方式的运用中,突分配和、传切配合、掩护配合和个人机动进攻运用的比率低于国外队外线队员,但策应配合和二次进攻运用的比率要高于国外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