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接球训练与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2011-10-28 11:17:59)
标签:

杂谈

分类: 篮球论文

1、训练中要严格要求动作的规范。在实用的基础上,抓住常用的传球技术动作反复训练,扎扎实实掌握基本功,提高传接球质量。

2、在熟练、扎实掌握多种传球的基础上,突出要求传球的快速与准确,重点强调“人到球到”的传球检验标准。

3、在传接球的训练中,要非常重视对眼睛的训练(如利用眼睛观察判断;利用眼睛与同伴联系;利用眼睛调动防守等),使其至使至终都注意用眼睛的余光观察接球队员及周围攻守双方的情况及变化。

4、训练中要加强弱手的训练。提高传、接球的攻击能力。

5、传接球训练要与假动作相结合。

6、传接球训练要与其它技术相结合。尤其是接球技术,是衔接其它技术的关键。如接球可直接投篮,也可突破成传球等。所以在与之有关的技术训练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提出对它的具体训练要求。

7、传接球训练要有目的地结合本队全队战术配合所需要的各种传球,进行专门的练习。有针对性提高传接球技术在比赛中的运用能力。

8、传接球技术要多在对抗情况下进行,以提高实战运用能力。

 9、在运用中如何传好球。首先要扩大视野,全面观察判断场上情况,对场上情况应有预见性。一般情况下,在后场由防守转进攻时,就先看前场,再看后场。首先争取打长传快攻,在阵地进攻时,应先看内线,再看外线(特殊情况下和重点投3分除外),首要的是争取内线有利进攻机会。

要熟悉本队进攻的每一个机会和同伴的进攻特点。便于掌握时机,做出有针对性的传球。同时也要了解防守队的情况,以便提高传球的准确性。

要根据接球队员的意图、防守队员位置和特点进行传球。一般情况下,球要传到远离防守队员一侧的位置上,使队员接球同时便能衔接下一个动作。如防守队员身高高于同伴,最好传反弹或低球。如防守队员身高矮于同伴要考虑传高吊球。如同伴速度快于对手,可将球传到领先一些的位置上,使防守碰不到球。

 利用假动作或突破调动防守,创造较好的传球时机和传球角度。当假动作变真动作时,一定要抢在防守队员发现你在进行传球前,将球通过他的身体控制范围,传到同伴手中。注意在做动作时要放松,身体保持一定紧张度,出球动作速度要快,手指主动用力快速拨球。

当高吊球时,一定要掌握传球弧度和出手指的爆发用力。弧度过高飞行速度慢,弧度过低又易于让防守者断掉。所以一定以防守够不到的弧度传球。另外,手指对球的快速用力,可以加大对球的力量,加快球的飞行速度,减短球的“失控时间”,使球尽快到达同伴手中,减少由于球速慢而可能造成的各种失误。

传接球要做到“宁失机会,不失球权”。当比赛中出现好的进攻机会,不要着急,根据场上情况和需要去做。使球安全通过防守到达同伴手中。即使错过好的进攻机会也不要着急。应继续按配合要求行动,耐心地寻找有利进攻与传球的机会。在比赛中切忌横传球和无把握的跳起传球

10、在运用中如何接好球。要带有责任感去接球。传来的球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使其不能顺利接到球。如有利于防守队员断球,则尽可能快速抢占其断球路线上的位置,不使其断到球。如传球靠前了些,要全力快跑以把球追到。总之,要尽自己的责任和可能,把传球可能出现的失误减少到最低限度,增强同伴的信任感。

接球要迎前接球和用眼睛去接球。迎前接球利于占据有利进攻位置,使球顺利接到。用眼睛接球是在接球一瞬间集中注意力。实实在在把球接在手中,控制住它。而不是接球前左顾右盼,接球动作还没有做好就忙于做下一个动作,这样容易造成失误。

接球队员最好向持球队员伸手示意在什么位置要球。使其将球传向要球的位置或手中。即使是内线队员,除脚下卡位外,也可以一手继续在上面卡位,另一手示意要球的位置。

接球要尽可能双手接球,这样使得接球更牢一些。如需用单手时,一定要使掌心对着来球的方向,迎前挡住飞行的球并迅速引球到便于保护和攻击的位置。

接球就是进攻的开始。在接球的一瞬间首先要保持好身体平衡做好随时起动的准备。其次要观察判断和做出攻击准备。运动员在场上随时都在观察其它9个人的活动。但在接球的一瞬间,必须准确地看清(或身体触觉感觉)周围临近攻守情况及防自己的对手的动作意图、位置及其身体重心的偏向。根据这些,做出接球后的攻击方向、攻击方式和起动时间的决定。最后在完成前两个要求的前提下,接稳球立即开始攻击动作。也就是说接球动作的完成就是攻击动作的开始。衔接越紧,攻击效果越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