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CBA的中锋策应战术(转帖)

(2011-04-11 11:24:15)
标签:

杂谈

分类: 篮球论文

  看CBA的中锋策应战术(转帖)

     编者按
  高山老前辈这篇博文,指出了篮球比赛内外结合的本质和真谛。无论是盯人防守,还是联防防守,中锋(其他球员也可)居中策应都是破解这两种防守形式的有效手段,也是内外结合的绝妙载体。“画圆战术”基本移动路线掩护、拆入、拉出循环中的“拆入”环节就是球员居中策应制度化和战术化具体体现,与高山老前辈这篇博文的战术思想完全一致。前不久,平均身高不到1米78的昭通中老年男篮与平均身高两米以上的外援队的较量中,面对对方牛高马大的半场扩大防守时,我方中锋掩护之后完全站在原地不会拆入居中策应,破解不了对方像越吹越大的气球般的扩大防守,只有外线一条线作战一条腿走路,失去内线策应点的呼应,成为6分落败的主要原因。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更坚定了“画圆战术”在拆入环节设计上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因为它符合篮球内外结合的规律,希望更多的篮球者因此学会居中策应的方法与途径,让进攻战术变得更加丰富和完美。

 

                       CBA的中锋策应战术

                                   文 高山

 

看了三场广东-东莞比赛,联系到其他队的比赛,最大的感触是现在CBA的中锋策应战术打的总是不那么理想,说它没有吧,有时还能打出几个漂亮的中锋策应战术配合;说它有吧,本来中锋应该提到罚球线策应,可中锋不上去;等上去了,外围队员又不传球;中锋接到球了,外围队员四个人又站着看中锋,很少有人空切移动,所以打着打着又没了。CBA的中锋策应战术就跟幽灵似的,忽隐忽现,神出鬼没。

 广东-东莞第二场广东队曾打半场盯人,破半场盯人最好的进攻方法就是中锋提到罚球线策应、外围队员空切移动。东莞倒是打出几个中锋策应配合,中锋在罚球线接球后,有人横切,有人底线移动,打出了几个漂亮的配合,可看着看着又没了!广东半场盯人时罚球线一带几乎是空的,可东莞中锋就是不提到罚球线策应,只知道给后卫打挡拆,让人看着着急,连杨毅都急得说中锋提到罚球线策应是破半场盯人最好的方法。挡拆虽然也能破盯人,但它毕竟是两个人之间的一个小配合,很难说是整个队的进攻战术,而中锋策应战术配合则能使五个人运转起来,进攻点很多。

为什么像东莞这样很多CBA球队打不好中锋策应战术、破不好半场盯人?

第一,缺乏熟练掌握中锋策应技术的中锋。

第二,后卫、前锋攻中锋球技术、意识差。

第三,从整个队来看未能很好地掌握中锋策应战术配合。

我们知道,汽车最重要的部位是发动机和传动机构,要生产出高性能的汽车,首先得掌握生产发动机和传动机构的技术,如果不会生产发动机和传动机构,只会生产汽车轮胎、外壳等次要部位,那么是不能生产出高性能汽车的。

球队最重要的两个位置、中锋和控球后卫,这两个位置就好比汽车的发动机和传动机构。但是,现在这两个位置几乎都让外援占据着,这就好比我们自己不会生产发动机和传动机构一样,怎么能生产出优质的汽车?!这两个最重要的位置绝大部分球队都被外援所占据,其后果是非常可怕的!通过比赛我们怎么培养本土球员的中锋和控球后卫?怎么能向国家队输送这两个位置优秀的球员?我们不能被CBA赛场热闹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看到它背后所隐藏的危害。

在外援中锋中,几乎都是个人进攻能力很强的球员,真正擅长和熟练掌握中锋策应技术的球员可以说寥寥无几。本土球员中锋也如次,外援暂且不提,本土球员中锋策应技术差主要反映了训练水平问题。中锋策应技术包括抢位接球及其时间的把握,中锋提到罚球线接球的时间必须恰到好处,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这里还有个和外围队员配合的问题,也就是说,中锋刚一露头,外围队员的球就得到,人到球到!

中锋接球后最重要的是视野,其他四个进攻队员都得在他视野之中。有了宽阔的视野还得掌握多种多样传策应球的技术,这就是平常所说的手上功夫,例如:击地球、高传球、平传球、持球于腰腹用手指手腕力量抖动传球、身体向一侧倾斜用手指手腕力量从身体另一侧的肩、腰腹等位置传球,等等。

    有的中锋传策应球时为什么经常失误?就是传球时暴露了传球意图,眼睛直不楞瞪地看着接球队员。中锋掌握了多种多样传策应球技术后还要求传球的隐蔽性。例如,我要向左传球,只利用余光看着左侧,眼睛好象看着右侧。

    中锋策应各种技术是一种特殊技术,必须进行专门训练。我们很多本土球员中锋之所以未能很好地掌握上述技术,很可能是由于专门训练水平差所造成的。

    外围队员攻(传)中锋球技术也是一项专门技术,也必须进行专门训练。外围队员攻中锋球时首先要求中锋刚一露头就得把球传进去!而要做到这一点也必须掌握多种多样的传球技术。外围队员攻中锋球不同于外围队员之间的传球,因为它是隔着一个防守队员传球的,所以必须通过各种假动作把防守队员引向一侧,使防守队员出现可供传球的漏洞。外围队员攻中锋球的方法也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要在移动中攻中锋球!很多外围队员攻中锋球之所以失误,就是站着采取“拍照片”式的方法,传球意图暴露,传球路线不当,容易被抢断。

    现在,在CBA有多少本土球员中锋、后卫和前锋能掌握上述技术的?很少!为什么还是?一是这些位置被外援所占据本土球员得不到锻炼,二是训练水平差。

    上面提到,例如东莞,虽然在比赛中也能打出几个破半场盯人的中锋策应战术配合,但很多时候中锋接球后外围队员不动,这不仅暴露了外围队员意识差,也反映了整个队并没有真正熟练掌握中锋策应战术配合,不能“自动化”地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好象是“碰”出来的,所以打着打着又没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训练水平问题。一个队必须掌握几套攻防战术,其中中锋策应战术配合则是很重要的。

    中锋是球队的“轴心”,若不能通过训练与比赛涌现出擅长中锋策应的中锋,中国篮球就很难围绕“轴心”运转起来,就很难提高其水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