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通的职工篮球运动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允许在校学生参加的,这一政策因此培养出很多打球的孩子,奠定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到九十年代初昭通篮球的辉煌。我当年就曾经作为大三学生代表盐津男篮参加了1986年在昭通举办的“晨曦杯”篮球运动会,并得到了很大的锻炼,球技提高不少,积累了很多比赛经验。更多的学生则是参加当年的“篮协杯”才脱颖而出的。
但进入九十年代中叶之后至今,昭通举办的职工篮球运动会上似乎再也看不到学生们的身影了,按照比赛文件规定,只能是职工参加,学生不再有资格和机会参与。唯一的学生比赛仅有两年一度的中学生篮球运动会,这项赛事也还是四年前由教育局组织开始的。等这些孩子们考上大学或中专就没有比赛了,因为昭通从来不组织中专高校这一级的比赛。这些孩子一旦进入大学,篮球技艺就荒废了,对他们而言,渴望比赛、积累经验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没有比赛,后备人才自然匮乏,新老交替相应迟缓。这些做法极大地制约了昭通篮球发展,也是昭通篮球青黄不接的重要原因。截止现在,昭通30岁以下年轻人要想打赢40岁左右的老同志都很难,足见昭通篮球青黄不接。由于主管部门只关注省运会战略,无意关心昭通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至今无人能解这一顽症。
在与昭通师专体育系主任、昭通裁委会主任、昭通资深体育人周跃谈及此事时,大家都忧心忡忡。作为业余篮球人,我俩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业余时间为昭通篮球尽一份力了。达成共识后,我们决定组织昭通师专体育系师生篮球对抗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学生们提供一些比赛的机会,以此推动学生们参与训练和投身篮球运动的热情。

具体做法是:组建体育系教师队并邀我加盟,分别与体育系三个年级八个班球队每周举行两场比赛,打12分钟包干时间。教师队守擂,学生队每周依次同教师队打两场比赛,直到八个班级打完一轮后开始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的较量,直到一个学期结束。比赛没有经费,不给物质奖励,所有球员和裁判员全是自愿参与,比赛结束后不招待饭局,各自回家。
第一场比赛已与2010年9月13日开打,结果教师队首战46:60告负,败给09级体1班,学生队取得开门红。本场比赛教师队之所以告负,主要是体能下降、防守乏力。教师队大约有半年多没有打比赛了,体能肯定有问题。加上进攻时耐心不够,处理球过于简单,有急于求成的心理,没有严格按照“画圆战术”的移动路线进攻,单打独斗的多,整体配合的少,打勉强球多,耐心传球移动寻找空位机会少。尽管前三节比分咬的很紧,但到了第四节体能下降后,急躁简单的打法凸显出来导致命中率下降被学生多次快攻反击成功,把比分拉开。尽管如此,在“画圆战术”没有真正运用好的前提下,本场比赛我还是传出不少渗透性较强的直传球,妙传助攻10次以上。

尽管学生队赢了比赛,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防守的整体移动不够,随球移动和协防意识尚需提高,个人防守的压迫性不强;进攻战术尚未形成风格,整体进攻战术素养不高,转移球的速度不快,个别球员有粘球和存在打勉强球以及一锤子买卖的不良习惯。此外,无球队员之间的掩护和拆入不多,中锋上提罚球线一带策应较少,挡拆配合更是少之又少,控球后卫传球的隐蔽性不强,声东击西、真真假假做的不好,推进前场的速度太慢。第二场比赛将于明天打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