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圆战术”保持了进攻中最大限度的连贯性、流畅性和整体性
(2010-01-22 11:32:54)
标签:
杂谈 |
分类: “画圆战术”理论 |
篮球比赛中的局部战术,包括掩护、策应、传切、突分等基础战术配合都是在局部“半圆”进行,处于另一侧“半圆”的两位球员基本不移动,即使移动大都是空切,早就在防守的防范之中。一侧“半圆”的两三位球员一旦打不成功,基本没有后续的进攻手段和进攻点,一般都会将球交还给组织后卫重新组织进攻另一“半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画圆”问题,在比赛节奏上必须通过组织后卫这个中间环节,既耽搁时间,又给防守端以喘气机会和调整防守的准备,进攻的成本较高,效率自然低下。
一个配合接着一个配合,这是战术配合的连贯性与衔接的表现。许多球队的配合往往是孤立进行的。一个配合不成功,球回到控卫手中运几下球,再重新调整位置组织进攻,殊不知,给了防守方重新组织防守的喘息机会,结果使全队战术打得断断续续,消耗了很多时间,又创造不出有利的机会,如果能够连续地、衔接地组织战术配合,一个不成紧接一个,一环扣一环,防守就会处于疲于奔命、防不胜防的境地。
“画圆战术”就是这样一种保持进攻整体性连贯性流畅性的整体移动配合战术体系,通过对两侧“半圆”的攻击没有中间环节,不需要组织后卫左右来回“穿针引线”,而是直接通过其基本移动路线进行转换,不给防守以调整队形的时间,这也是“画圆战术”取名“画圆”的重要原因。阵地进攻落位后,首先按照基本移动路线进行攻击,机会点不会出现在强侧“半圆”而是出乎意料的在弱侧“半圆”出现。局部战术一般是球传到哪侧,哪侧就是强侧,那里一定屯有重兵。“画圆战术”则相反,攻击点往往出现在防守相对空虚的弱侧。每一次传球后吸引对方把防守队形移到强侧,自己却快速向相反方向移动去掩护和拆入,这样就在弱侧地区和罚球区内形成了外线和内线两个进攻点,如果机会不好,传球后又开始新的掩护和拆入,如此循环,一般是哪个方向传来的球,接球人必须回传给哪个方向出现机会的同伴,因为机会点一般就出现在那里。
为了保持“画圆战术”在进攻中最大限度的连贯性、流畅性和整体性,球员必须做到五快,即传球快、掩护快、拆入快、拉出快,当一个机会点出现时,球员不能终止“画圆战术”的基本移动路线,还必须继续在快速跑动中创造出下一个机会点,随时准备当上一个机会点不能进攻时可以立即转向下一个机会点的移动态势。如此循环,上下两个机会点相伴而生、紧随而出。
这样的进攻如果没有时间限制,可以一直连续不断的出现外线与内线的两个进攻点,有点类似拳击中的“组合拳”,让对手难以招架。“画圆战术”在进攻中形成的最大限度的连贯性与整体性,具有目前世界上任何一种战术都无法比拟的优势,这种进攻的连贯性与整体性体现在:当一个机会点失去机会时,新的机会点自然会在接下来的传球、掩护、拆入、拉出中出现。当接二连三的机会点出现时,关键看球员如何去把握技术运用的时机了。过去,在局部战术的条件下,像如此连贯的与整体的机会点基本没有,寻找机会或靠明星球员的单打独斗,或凭后卫在外线左右来回运球来发现,一句话,全靠球员用个人技术去打拼,实在难为球员了。
一旦“画圆战术”的基本移动路线被对方识破,他们就会全力封堵以掩护为主的基本移动路线,说明防守一方已经进入“画圆战术”设下的陷进,此时启动“画圆战术”的各种变化路线时机已经成熟,中锋果断上提策应、拉到外线与同伴挡拆、内线球员在外线与同伴高位手递手策应以及球员在基本移动路线基础上的反跑、反切、反画圆、突破和突分、连续突分等变化路线都会给防守以致命的打击。这些都是变化路线带来的新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攻击机会,也是建立在基本移动路线基础上的新的后续的变化路线机会点。
在“画圆战术”整体移动进攻中,后卫只是在快攻发动以及在“画圆战术”的发动阶段有明显的位置角色,一旦进入“画圆战术”实施阶段,后卫传球后,就不再像局部战术或站位式打法那样落在后卫位置,而是向相反方向移动去做掩护、拆入、拉出等一系列基本的移动路线了,所有球员从此就开始踏上了“画圆之路”,前锋如此、中锋亦如此,没有局部战术中没有机会后“重新组织”一说,不仅打破了锋卫界限,而且使各个位置的职责开始模糊,队员的位置角色就变得不再清晰,后卫、前锋、中锋位置和职责互换,队员移动更加灵活,对球员的技术要求更加全面,不仅投篮要准、突分要狠、传球要妙、移动要活,步伐要变,而且在接球的一瞬间,人人都是后卫,个个都是前锋,既要注意攻击,又要学会传球,既要注意外线机会点,又要关注内线机会点,使球快速不断地在各个机会点上转移,极大地增加了防守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