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场上的冤家陈军
(2009-01-05 16:30:45)
标签:
杂谈 |
分类: 篮球啊篮球 |
公安系统男篮一直是昭通篮球赛事的主角,从八十年代的“建设杯”、“篮协杯”到九十年代的各种赛会,他们都是冠军的有力争夺者。除了拥有身高在一米八四左右的黄杰和廖军之“双塔组合”,拥有前锋线上身高一米八零的“三分雨”、“篮板王”邹兴学外,还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这个人是这支球队的灵魂人物,身高只有一米七零,但爆发力强,速度奇快,一百米跑在十一秒左右;弹跳惊人,可原地起跳抓住篮圈,这个人就是陈军,公安男篮的组织后卫,正是他在球场上的穿针引线,才使得公安男篮长期处于霸主的地位,公安这支铁军也才真正有了铁军的模样。
我和陈军在高中阶段就有过激烈的交锋,那是一九八零至一九八二年左右的事了。地直中学每年都举办“三好杯”篮球赛,可谓“篮烟四起”。我代表昭通一中,他代表昭通三中,两年内我们所属的球队都叩开了总决赛的大门,每次冠亚军争夺,双方都打得异常激烈,有时甚至可以用“惨烈”两个字来形容,场上全是后青春期球员,心智尚未发育健全,除了嘴上有几根稀落的胡子可以证明自己已经不是少年以外,其他的就证明不了什么了。除了打球,我们还打人,这其中有为荣誉而战的因素,也有年轻不懂事的原因,一切为了冠军而战。不仅球员如此,两所学校的啦啦队也是奋力抗争,多次酿成“球迷事件”,要不是教练及警察及时制止,流血的事儿不可避免。昭通一中的球员多来自县上,昭通三中的球员全是市里孩子,他们的优越感不在话下,论篮球实力我们强,论联手打斗他们强;论身高我方高,论打架,单挑的话他方弱。但毕竟他们全是本地人,人多势众,陈军就是其中的领头羊。冲突最后以我方的妥协告终。当比赛继续进行的守候,冠军还是被我方以技战术的优势而收归囊中。从此,两所学校便结下了梁子,篮球场外的摩擦不断,口水战此起彼伏。不过,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篮球氛围之浓烈,现在的高中生无法体验篮球带给他们的血性和快乐。
四年的大学时光一晃而过,“不是冤家不聚头”,我回到昭通工作后不可避免地与陈军在篮球场上狭路相逢。不同的是,经历风雨的我们并没有“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敌视,而是彼此珍惜篮球带来的缘分。友谊与兄弟情深一直是我俩最珍惜的情缘。虽然我所在的教育队与他代表的公安队依然势不两立,比赛中也有身体冲突,但毕竟是成人之间的冲突,理智的成分占了多数,为荣誉而战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十年的交手,十年的摩擦,但我与陈军从没红过一次脸,所有的冲突都是其他球员发起的,与我俩无关。陈军的后卫组织总有一种霸气,很多防守他的人都有所畏惧,唯恐他一发怒,会做出一些可怕的事情,其实,他不是那样的人,为人耿直,待人忠厚是他的处世之道。他在球场上不苟言笑,只是脾气使然。这与他的彝族性格有关,与他的职业有关,毕竟警察不是“好惹”的,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所以,我俩一起打比赛的时候,我的掌声要多于他,倒不是我的球技比他高,而是我的学生比他多,掌声就自然多了。陈军打球很潇洒,动作干净规范,属于姿势优美派球员,这与他自幼在少体校的科学训练有关,不像我,想咋打就咋打,不管优美,只管实用,他则是两者兼得。由于工作的关系,陈军平时很少训练,慢慢地开始长胖,九十年代中期就淡出了球坛,告别了他为之奋斗了二十多年的赛场,但他在球场上勇猛的作风,顽强的拼搏精神,优雅的篮球技艺,睿智的组织才能,永远留在了喜欢或者不喜欢他的球迷和观众的心间,我只是在这里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一个痴迷的篮球人一段年轻的风花雪月,当我们老的时候,会看到一批有一批年轻的后生,像我们一样喜欢上篮球,热爱上这不一样的篮球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