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畿游之三:京都金阁寺

金阁寺位于京都市北区,是一座临济宗相国寺派的寺院。因寺院内有一座以金箔装饰的殿阁,以供奉佛祖释迦牟尼舍利而闻名于世。什么叫临济宗呢?这是中国传到日本的佛教宗派,它是禅宗南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开宗祖师是义玄大师。义玄在江西宜丰黄蘖山随希运禅师学法33年,后往镇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希运禅师提倡“般若为本,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的禅宗新法,这种新法因义玄法师在临济院举一家宗风而大张天下,后世称之为“临济宗”。
11日下午2点半,陈涛带着我们来到金阁寺景区。走过一段石板路,在古树的掩映
下,看到了一座垂花门风格的山门。门前石台上立有一块圆石,上刻“世界遗产:金阁·鹿苑寺”。进门的门票印得非常特别,一张白纸上印着手写体汉字“金阁舍利殿御守护”、“开运招福,京都北山”、“家内安全,鹿苑禅寺”、“福寿如意”,上
面还盖着“金阁禅寺”等两方朱印,拿在手上倒像一张护身符。
走进山门,道路两边古树参天,左侧一片枫树林中有座钟楼,楼内挂着一口铜钟,不时有游客前去撞钟,一声声悠扬的钟声在树间回荡,余音缭绕,颇有禅意。道
路右侧有一座殿宇,雪白的墙面上镶嵌着棕色的柱梁,对比鲜明,反差强烈。
走过殿宇,看见一片开阔的池塘,它有个很雅的名字叫“镜湖池”。镜湖池三面环山,树木葱茏,景深很远。池中错落着数座小岛,岛的面积虽然很小,却都有岛名:细川石、赤松石、苇原岛,都是日本古代大臣的名字。池边和岛上种着不少虬杆曲枝的松树,高低错落,形态各异,很有日本园林精细修饰,小中见大的特色。镜湖池的对面就是那座金光闪闪的金阁。金阁平面为正方形,三层重檐,四角攒顶,在碧水绿树的映衬下,整个楼阁显得金碧辉煌,异常夺目。有介绍说,金阁的二层和三层
是在外部涂漆后再贴上纯金金箔装饰的。屋顶采用日本传统的“柿葺”方式,由2~3毫米厚的木板重叠而作成,顶端屹立着一只中国风格的金凤凰。底层是寝殿造法,二层采用武家(武士道)造法,三层采用中国风格的禅宗佛殿造法。金阁底层供奉足利义满坐像,及释迦牟尼佛像;二层供奉观音坐像和四大天王像;三层供奉释迦牟尼佛指舍利。1950年,金阁被人纵火焚毁,1955年重建,1987年完成涂漆及粘贴金箔。金阁殿是日本室町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建筑。
进门时拿到一张《金阁·鹿苑寺简介》,上面写道:这里原是镰仓时期太政大臣西园寺经公的别墅“北山第”。日本的镰仓时期始于1185年,相当于我国南宋前期,长达680年的日本幕府时代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幕府”,在中国原意为战争中将军的幕营,在日本则是指将军的府署,又是将军的别称。从镰仓时代起,以武士为统治阶级的武家政权都称幕府。那时候虽然也有天皇,但实权掌握在幕府。这有点像我国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状况。西园寺公经是镰仓时期的公卿,幕府将军源赖朝妹婿一条能保的女婿,依附于镰仓幕府,后升任内大臣、太政大臣。当时日本的高官喜好在山野筑室过隐居生活,西园寺经公选中北山这片幽静的山谷,修建了这座山居别墅。
金阁寺的正式名称叫“鹿苑寺”,这又涉及到日本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1333年,镰仓幕府被其属下的“武家人”足利尊氏推翻,传到足义尊氏的孙子足利义满当幕府将军尚只有10岁,幕府派细川赖之(池中的细川石小岛就是为纪念他)辅佐他。足利义满是个胸有大志的将军,刚满20岁时,就在京都的室町修建了一座华丽的宫殿,还在庭院中种了许多奇花异草,取名“花の御所”。从此,足利义满就在这座宫殿里办公,足利幕府也就被称为“室町幕府”。在足利义满的领导下,日本的经济和社会都得到较快的发展。明朝第二代皇帝朱允炆曾派人前往日本抚慰,原因是足利义满命令日本的边民不得到中国骚扰。为了表示感谢,朱允炆特意写了一封诏书,称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足利义满见明朝皇帝这样尊称自己,心里十分开心。
应永元年(1394年)足利义满将位于河内国(日本古代的诸侯小国)的领地与西园寺家交换了“北山第”,然后大兴土木,整理改建。第二年,他将征夷大将军职位让给了儿子足利义持,自己则出家修禅,只保留太政大臣的头衔督政。应永四年(1397年),他将北山第改名北山殿,并以舍利殿作为自己的修禅场所。足利义满将舍利殿修筑得金碧辉煌,被人称为“金阁殿”。足利义满去世后,其子遵其遗嘱,将北山殿舍为寺院。因足利义满修禅时以“鹿苑”为法号,故名“鹿苑寺”,民间则还是称它为“金阁寺”。
观赏过镜湖池和金阁殿,按景区规划的路线出园。前行不远,见路边树丛中一束
清泉淙淙而下。走近看,旁边插着两块木牌,一块写的“鲤鱼石”,一块写的“龙门の泷”,似有鲤鱼跳龙门的意思。
继续向前,又见路边立有一块木牌,上书“白蛇の冢”,下面放着几尊很小的石像。另一块木牌上写着简介,大意说,这处“白蛇の冢”是西园寺家原来的遗迹。看着这处景点,似乎觉得这与我国杭州西湖白蛇与许仙的传说有些相似,成人之美,劝
人为善。
顺着小径走到一座土丘之巅,路边放着一块折角形的石头,上面搭了一椽茅屋,旁边木牌上写着“美人榻”三字,还说这块石头是从室町幕府移来。看了真让人捧腹,一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石头,怎么会联想到美人的椅子呢,真佩服日本园林设
计师不露声色的幽默感。
再向前几步,路边一块馒头状的石头上凿了一个大约20厘米直径的圆孔,里面盛有水。旁边一块木牌上写着“足利八代将军义政公遗爱,富士形洗衣手钵”。看着这
块长满青苔的石头,心里想,怎么会把它比作富士山呢,日本的造园师也实在太有想象力了!
土丘最高处建有一幢茅屋,门有点矮,直着腰大概是进不去的。可是门前柱子上却挂着一块“夕佳亭”的木牌子,并说那是日本江户时代数寄屋造风格的茶室。站在
门口朝前望去,夕阳映照下,金阁殿分外炫丽。还说这里曾是“后水尾天皇献茶圣迹”。景点虽小,故事多多。
参观过夕佳亭,顺着小径下山。到了平地上,一座歇山式殿宇前站满了游客。廊下挂着几盏“石不动明王”的灯笼。据说,石不动明王由弘法大师制作,非常灵验。因此,作为秘佛受到人们的信仰,每年的2月3日和8月16日都会举办开扉法事,信众
非常之多。
中日一衣带水,参观过金阁寺,确信中日两国文化原是同根同源,渊源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