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苏北之十:兴化大垛镇郑板桥墓园

字,由原书协主席沈鹏先生题写。
汽车停在郑板桥墓园前。下了车,见一座坐北朝南的单门冲天石坊,坊额刻着“郑板桥墓”四个大字。石坊两边用青砖砌有围墙,西侧墙上挂着“爱国主义教育
基地”、“廉政建设基地”等铜牌;东侧墙上镶有一块石碑,上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郑燮墓”。石坊的两扇木门紧闭着。心里想,还是来晚了。
再看,墓园东侧有两间成折角形的平房,平房那一边是一片小广场,与墓园门前的停车场成“┳”字型布局。急忙去那边看看,朝东的二间平房门上挂着“陵园接待处”的牌子,敲敲里面没有回应。朝南三间平房的门头镶着一行“郑板桥陵园
陈列室”的砖雕,两扇大门也关上了,门环上挂着一把锁。转过身去,见停车场旁边有几户人家,便回过去找人问询。刚到停车场,见一位中看男子骑着摩托车过来,便上前拦住问询;“请问郑板桥墓园钥匙是谁管的?”中年男子停下摩托车,用一只脚撑在地面上说:“我也不知道钥匙是谁保管的。”看我着急的样子,顿了一顿,又说:“不过,我们平时进去都是拉开门栓自己开门的。”听他这么一说,心里忽然明白了:原来墓园平时没有人管理。谢过中年男子,急匆匆返回“陈列室”大门。走到近处看,原来门环上挂着的大铁锁并未锁上,只轻轻一扭就脱开了。
走进大门,里面是个四合院。两边厢房的门都关着,只有正面三间平房的门开着,门头悬挂一块“才步七子”的匾额。“七子”当指古代的七位贤人或学问家,
西晋时有“竹林七贤”,明代有前、后“七子”。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其才学堪与“竹林七贤”和前后“七子”相媲美,人们用“才步七子”来赞扬他。据说,此匾原为兴化四牌楼匾额之一,旧匾于“文革”中被毁,现在这块匾是1990年由88岁高龄的苏州籍左腕书法家费新我先生重书。
门前廊柱上挂有一副对联:“一官归去来;三绝诗书画”。《归去来辞序》是晋代陶渊明作的作品,讲述陶渊明因生活所迫而做官,后遵循本心,弃官回家的事迹。郑板桥的生平与陶渊明有些相似,于乾隆元年考中进士,先后在山东范县、潍县任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上联“一官归去来”,讲的就是这个故事。下联称赞郑板桥的诗、书、画的艺术成就。板桥作官前,曾在扬州卖画。板桥的诗,体近陆游、白居易,明白流畅,题材现实而广泛;词好于诗,吊古抒怀,慷慨激昂,为“云间词派”传人;书法奇异,创“六分半书”,以画法入笔,纵横错落,揉合真草隶篆,而以真隶为主;板桥擅画竹兰,其竹叶、兰叶以草书笔法入笔,任意挥洒,妙趣横生。板桥常将作画、题诗、书法合为一体,打破传统做法,世人称“怪”。在扬州与金农、黄慎、李鱓等共同形成扬州画派,又称“扬州八怪”。
走进陈列室,借着门外进来的微光,见序厅正中立有一尊郑板桥的胸像,背景
是郑板桥的字和画的兰、竹。陈列室两边展板上的图文已经看不清楚了,只得匆匆退出。
四合院西侧有道边门通向墓园。走进墓园,长方形的墓园后半部种满了翠竹和松柏,以石板围起来的圆形墓冢被竹子围在中间,墓顶高耸一杯黄土,绿草如茵。墓前放着一张石祭桌和一对石柱,靠墓冢立有一块石碑,上刻“郑板桥之墓”,由
当代文学家周而复题写。低沉暮霭中只有我们两个人,抬起头来,忽然听得竹林里鸟声喳喳,竹枝和松枝上停满了像“八哥”那样的黑色小鸟,数量多得惊人。小鸟有的站在枝头鸣叫,有的飞过来飞过去,几几喳喳,热闹非凡。从未见过这种场
景。站在墓前不禁自问:难道板桥爱竹,小鸟亦爱竹?难道这些小鸟是来陪伴板桥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