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苏北之八:大丰市白驹镇施耐庵纪念馆

下午3点到达大丰白驹镇西街花家垛,走下车来看,见施耐庵纪念馆门前有座石拱桥,桥栏板上雕刻着一幅幅梁山泊英雄故事。走上桥背,见桥栏上刻有“水泊
桥”三个隶字。桥底下的河叫“牛湾河”,与牛湾河“丁”字交岔的那条河叫“串场河”。站在桥上举目眺望,四周河道密布,水网交织,似有梁山泊蓼儿洼风貌。走下石桥,桥堍一杆“替天行道”的大旗迎面招展,真有身临“水泊梁山”之感。
下桥右转步行十数步,一组人物雕塑立于路边,基座上镶着“施耐庵与水浒人物”八个鎏金大字。仔细看,案桌前坐的是施耐庵,只见他双目有神,全神贯注地
在奋笔疾书。施耐庵背后站着五位梁山好汉:宋江、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在施耐庵笔下,他们都是独具个性的人物,个个都是盖世豪杰。
继续前行数十步,一座不起眼的院落门前,筑有一道青砖照壁,壁前立有一尊施耐庵塑像。只见他身穿素袍,头戴儒冠,五缕长须,手中握着书卷,神态自若。
有介绍说,此尊雕像是当代著名雕塑家叶宗镐先生的作品。
回身看那幢坐北朝南的青砖院落,门头刻着“施耐庵纪念馆”六个大字,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走进纪念馆大门,迎面一幅施耐庵挥笔写书的画像。梁上
高悬“施氏宗词”匾额,下面有篇《施耐庵生平》简介:施耐庵(1296—1370),名彦端,又名子安,字耐庵,元末明初泰州白驹场人,辛未进士,曾先后在山东郓城、浙江钱塘当官。元末起兵,参与张士诚起义,后归白驹,以《大宋宣和遗事》和张士诚起义为素材,写成文学巨著《水浒传》。晚年客死淮安,归葬兴化施家桥,享年75岁。再看,左右两侧墙上挂满了图文并茂的施耐庵生平资料,共
分五个部分:一、范堤春意,水乡街市;二、白驹古镇,天降英才;三、熟读诗书,品行端正;四、辞官归里,潜心著述;五、环宇享誉,大著永传。
走出陈列室,后面是个四合院,朝东一幢房屋是“明伦堂”。有介绍说,明伦堂是施耐庵出生地,也是他青少年时代生活起居的场所。该屋上首为施耐庵父母住所,下首为施耐庵所住。室内陈列床、橱、柜等生活用品及书籍、文房四宝。室前左侧遗存古井一口,井水至今清澈可鉴。抬头看,堂上高悬一块“孝行仗义”的匾
额。据说,这是施耐庵青年时期孝顺父母,尊敬长辈,邻里之间仗义好客,又乐于助人,官府授其“孝行仗义”之美名。堂上挂着落款为“耐庵”的山水画轴,两侧配以对联:青山绿水明月访;恒古最高禹舜尧。落款亦是“耐庵”。这样的布置,显示施耐庵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具有儒家所倡导的“济天下苍生”的人生理想。
“明伦堂”内陈列有两篇文章,一篇是《施氏脉源考略》:施氏脉之孝溯,必始推周之开国文王姬昌,其四子周公旦,佐文、武、成三朝,封太宰,封地扶风留相天子,统领陕以东诸侯,既封其子伯禽于曲阜,世代禅侯,历十二世至鲁惠公,生施父(仍姓姬),又历三世至鲁庄公,生施伯,伯即施父五代孙,遂以高祖之氏为姓,族渐著称。至周末有施之常,字子恒,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贤之一,封临濮侯(今浙江平阳县水头镇有临濮堂)。后施氏蔓延天下,名人辈出,如汉之施仇,唐之施眉吾,宋之施文庆、施全……。施氏其一脉繁衍于吴兴郡(今浙江湖州),后徙苏州。早在洪武赶散之前几十年,便有一脉先迁苏北,此人正是施耐庵的父亲施元德,他以行船为生,在卞仓与卞氏女成婚。元贞二年(1296年)十月初二,施元德船泊花家垛牛河湾,当晚卞氏产下男婴,取名彦端,字耐庵……。
另一篇是《施耐庵概况》:施耐庵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无一不通。施耐庵幼年在卞仓随舅父启蒙,13岁起跟季秀才读书;18岁能独立写祭文,19岁中秀才,当年与季秀才之女成婚;23岁时因尊敬父老乡亲,急人所难,主持正义,赢得乡邻称赞,官府授以“孝行仗义”美名;28岁中举人;29岁赴东都会试未果,大都国子监司业刘本善举耐庵为山东郓城县训导;35岁时,再次来到大都参加会试,获赐进士功名;35—39岁被委派到钱塘任县尹。这时,张士诚反元起义招纳天下豪杰,好友卞元亨举荐施耐庵于张士诚麾下,期间认识鲁渊、刘亮等同僚,还接触了名士陆谦、顾逖、钟嗣成、许恕、罗贯中等。时局逆境,施耐庵离开张士诚后,情绪低落,与鲁渊、刘亮辞别时谱《秋江送别》词相赠;39岁—48岁从沙洲杨舍大窑陶家、沙洲河阳山、江阴坐馆、泰州等地八年时间,回兴化遂白驹镇安置。卞元亨得知施耐庵返里,赴白驹镇叙谈三昼夜,谈到张士诚起义从胜利到失败的跌宕经历。遂在白驹北宝寺庙里坐馆,专心致志地编著《水浒传》;48—54岁,续娶申氏女为妻,生子施让(字以谦)。其时,明太祖搜罗人才,刘伯温举荐施耐庵,命访之。适施耐庵编《水浒传》甫竣,刘阅之,遂不言荐,归报太祖曰:“此人心思才力已耗尽于一部小说矣,用之何益?”如此却触怒龙颜,被抓去押在天牢。在狱中七年,时龄60岁。施耐庵晚年流寓淮安。在淮安为避人耳目,改名子安,寄托“子女平安”耳。时年75岁,病逝于淮安。明景泰初年,其长孙述元迁其祖墓而葬兴化新垛施家桥。
二进正房门楣挂着一块“民族菁华”匾额,由当代书法家尉天池题书。廊柱上挂有对联:韬光养晦,一代英才居胜境;激浊扬清,千秋峻笔著奇书。由当代诗人
童斌撰句,书法家臧科所书。有介绍说,此为“水浒文化厅”,展出以水浒文化为主题创作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包括以研究施耐庵为主旨的《施耐庵学刊》,当代研究施耐庵和《水浒传》的学术论文,还有各种不同版本的《水浒传》,与《水浒
传》有关的碟片、连环画、邮册、雕塑、印章等,以及各地书画家赠与纪念馆的字画等。
走进室内,迎面是一幅施耐庵画像,两侧配有对联: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烟。“吴兴”是现在的浙江湖州。“楚水”是兴化的古称,泛指如今的苏北一带。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说,施氏一脉源于浙江吴兴,盛于苏北白驹场。“百度”搜索得知,施耐庵纪念馆馆长窦应元曾说:“关于施耐庵的籍贯、科举、生卒年月等问题,一直迷雾重重,很多说法都需要进一步澄清。施耐庵的父亲施元德是搞水运的,有史料上称其为‘舟人,居无定所,但施耐庵出生在白驹场却是肯定的。”窦应元还说:“施耐庵在元至顺二年(1331年)中进士也是个问题,从元朝官方资料看,至顺二年登科的进士榜中找不到施耐庵的名字。施耐庵属猴,35岁得中进士,而且活到了75岁,这些都没有什么疑问。如果他在元至顺二年考中进士,以这个时间点往前后推算,则他出生在1296年,卒于1370年。但是,有出土文物佐证,施耐庵的儿子施让是1373年出生的,时间在施耐庵去世后三年,这怎么可能呢?”那么,施耐庵的进士功名是怎么得来的呢?窦应元认为,施耐庵的进士出身不是通过元朝科举考试得来的,而是张士诚封赠的。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张士诚在高邮建立政权,国号大周,封了一批读书人进士功名,其中就有施耐庵。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推算出施耐庵生于1320年,而这一年恰好就是猴年,这也破解了施耐庵“死后三年生子“的悖论。窦应元还说:“施耐庵的很多活动与张士诚密不可分,在研究施耐庵时,应该将其和张士诚‘捆绑’在一起,这样很多谜团就可迎刃而解了(张士诚是元末农民起义三大主力之一,另外两支是陈友谅和朱元璋。张士诚,兴化白驹场人,与施耐庵同乡。张士诚年轻时在盐场贩盐,因愤于官府压迫,联络十八条扁担造反,并很快形成局面,称王于苏北高邮)。
走出“水浒文化厅”,第三进是施氏宗祠“祀祖殿”。门楣上悬挂着赵朴初先
生题写的“永怀祖德”匾额,廊柱上有副篆书对联:
一曲《秋江》,承风骚思忧治乱,五洲文苑仰宗师。
该联由当代诗人童斌撰句,书法家陈大雨所书。走进“祀祖殿”,正中供奉施耐庵金身塑像。有介绍说,祀祖殿是施氏族人尊施耐庵为一世祖的祭祀之处,正中供奉施耐庵塑像,两侧配祀施氏一世祖以下列代先辈画像、牌位,及《施氏宗谱》。祀祖殿也是施氏族人从事家族宣传,执行家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场所。祀祖殿内陈列了几件施氏宗族的史料,其中一件是《施琌建祠记述》:夫祠堂之立,所以报本追
远,敬祖宗,睦亲属也。吾族始祖施耐庵公,明初自苏迁兴,后徙白驹场,由一本而分支派别,传衍至今五百年矣。其祠由国朝乾隆戊申,先君文灿公与族伯美如公,尽族祖奠邦公宅改建者也。维时规模草创,未成厥功,先君与族伯旋即谢世,嗣后继志无人,数十年来颓败不堪矣。道光丙申,琌目击心伤,会同堂侄金,族侄永昌、永茂欲踵其事。因见祠堂基址南北虽长,东西狭小,即向通族议捐购买东边基地,襄并成局,实望建造由此始也,无如人心不一,延至咸丰壬子。族中力不从心者固不过问,即可以饘粥者亦置若罔闻,咸以为工费不下千余金,图成固难,谋始亦不易也。琌独首先倡捐,任劳任怨,引为已责。兼祖侄永昌男锋共襄其事,劝诸同族量力输捐,设大门,建祖堂,置祭田,至乙卯四载经营粗就,罗列各房木主定为春秋礼典。琌亦何幸,而有志竟成也。我祖在天之灵,庶其来格来歆哉!从此,祠宇高敞,祭之日群昭群穆,聚首一堂,所谓敬祖宗,睦宗族者其在斯乎!去岁夏,奉直大夫陈懋亭先生过白驹,纳凉于祠。鉴琌苦心,特此匾式留题,今表而彰之,非特为美观瞻也,亦以抛砖引玉,庶后之人更由此而恢弘,旧制廓新。犹此则琌所厚望者也。是为记。时维咸丰五年岁次乙卯二月吉日,第十四世裔孙琌谨记。
第二件是明初王道生撰写的《施耐庵墓志铭》:公讳子安,字耐庵,元末赐进
士出身,官钱塘二载,以不合当道权贵,弃官归里,闭门著述。追溯旧闻,郁郁不得志,赍恨以终。公之事略余虽不得详,尚可缕述;公之面目余虽不得见,仅想望其颜色。盖公死之年,七十有五,而余尚垂髻。及长,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同寓逆旅,夜间秉烛畅谈先生逸事,有可歌可泣者,不禁相与慨然。先生之著作,有志余《三国志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所得力于罗贯中者为尤多(墓志只此,下以剥蚀)。看了这段文字,觉得不大像一篇墓志铭。读了《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一期刊登的陈辽先生的《去伪存真,施耐庵谜可解》一文,方知王道生的《施耐庵墓志》确有问题。“陈文”开头写道:1990年11月3日至5日,我在江苏大丰参加“施耐庵重要文物出土十周年纪念座谈会”。会上,90高龄的周梦庄老先生给我看了他写的关于1968年盐城大冈镇卞元亨墓出土的卞国辅(卞元亨祖父)墓志铭的考证文章,使我有机会看到祖传是施耐庵兄弟卞元亨祖父卞国辅墓志铭全文。于是我面前就有了施彦端(施耐庵)的曾孙施廷佐、施彦端的儿子施让的墓志铭和卞国辅墓志铭等三个元末明初的墓志铭。施廷佐、卞国辅两个墓志是出土文物,其真实性不容怀疑。施让墓志铭原是石刻的墓志铭,施氏后代子孙修家谱时把它的文字记录下来收入家谱。因此它的真实性也是不容置疑的。接着,陈辽先生分析了这三篇墓志铭的内容和特点,最后指出:“根据这三个墓志铭,所谓王道生撰写的《施耐庵墓志》可以否定。因为《施耐庵墓志》全无以上几方面内容的记录,根本不像是一篇墓志。我的看法是,这原是王道生根据道听途说所写的一则笔记,被施氏后人收入家谱中,后来以讹传讹,竟误以为是‘施耐庵墓志’了。”看了这段文章,心中不免要想,为古人办纪念馆,尤其是为古代没有官位的一位小说家办纪念馆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因为《水浒传》在明清两朝都属于禁书,不仅书不让公开出版,连写书者也不敢公开著名,这样就增加了许多人为的迷雾。
第三件史料是以施耐庵为一世祖的《国贻堂家谱世系表》,另外还有1958年秋
施家桥出土的施耐庵之子施让的“地券”,以及1981年征集到的施氏十九世施俊杰抄本《施氏家簿谱》,该谱为民国七年十八世释裔满家抄本,计56页,内收乾隆四十三年施耐庵第十四世施封写的《施氏长门谱序》和杨新撰写的《故处士施公(让)墓志铭》。
走出祀祖殿后门,庭院两侧建有廊道。一侧廊道墙上画的是《水浒》108将人物
画;另一侧廊道墙上镶有多块石刻,其中有一块刻的是施耐庵遗曲《秋江送别即遗鲁渊道源、刘亮明甫》。不妨抄录共赏:
【新水令】西窗一夜雨蒙蒙,把征人归心打动。五年随断梗,千里逐飘蓬。海上孤鸿,飞倦了这黄云陇。
【驻马听】落尽丹枫,莽莽长江烟水空。别情一种,江郎作赋赋难工。柳丝不为系萍踪,茶铛要煮生花梦。人懵懂,心窝醋味如潮涌。
【沉醉东风】经水驿,三篙波绿,问山程,一骑尘红。恨磨穿玉洗鱼,怕唱彻琼箫风,尽抱残茗碗诗筒。你向西来我向东,好倩个青山相送。
【折桂令】记当年邂逅相逢,玉树蒹葭,金菊芙蓉,应也声同。花间啸月,竹里吟风。夜听经,趋来鹿洞;朝学书,换去鹅笼。笑煞雕龙,愧煞雕虫。要论交白石三生,要惜别碧海千重。
【沽美酒】到今日,短檠前,倒碧筒。长铗里,掣青锋。更如意敲残王处仲。唾壶痕,击成缝,蜡烛泪,滴来浓。
【太平令】便此后,隔钱塘南北高峰,隔不断别意离宗。长房缩地恐无功,精卫填海何有用?你到那山穷水尽,应翘着首儿望侬。莽关河,有月明相共。
【离亭宴带歇拍煞】说什么草亭南面书城拥,桂堂东角琴弦弄。收拾起剑佩相从,撩乱他落日情,撩乱他浮云意,撩乱他顺风颂。这三千芥子,多做了藏愁的孔。便倾尽别筵酒百壶,犹嫌未痛。那堤上柳,赠一枝;井边梧,题一叶;酒中梨,倾一瓮。低回薜荔墙,惆怅蔷薇栊。待他日鹤书传奉,把两字儿平安,抵黄金万倍重。
这七阕遗曲的来历陈辽先生在《去伪存真,施耐庵谜可解》一文中也有写到:1952年12月,周梦庄先生在白驹对徐放等调查组同志讲:“民国二十五年五月十三日,那天他因为到白驹镇关帝庙去看酬神戏,在施氏宗祠里认识了一位叫施逸琴的老学究,他录下了这位施逸琴手抄来的一套施耐庵遗曲。”“鲁渊、刘亮都确有其人,都曾在张士诚幕下当过官。鲁渊(1319—1377)比施耐庵大十三岁。刘亮生卒年不详。清道光《泰州志·流寓》中有‘刘亮,吴郡人,元末尝士于张士诚。’据刘冬考证,鲁渊于元至正二十三年九月辞去博士职,离开在苏州称王的张士诚,施耐庵的送别鲁渊、刘亮也就在这一年,即1663年。据我的推算,那年施耐庵三十二岁。在白驹镇的三家村,私塾先生的知识有限,不可能知道鲁渊、刘亮,也不可能伪造出思想、艺术都很高的施耐庵遗曲来。所以遗曲应是施耐庵的作品。”
墙上另有一块石刻,刻的是《读施耐庵遗曲感怀》作者是复旦大学教授喻蘅先
生。诗是这样写的:
张王义旅据吴中,麾下虚传礼士风。
谏策纷纷终不纳,齐云一炬霸成空。
秋尽江南惜别时,同声肝胆沥千卮。
渭城三叠何堪唱,折尽金阊细柳枝。
雕龙身手愧雕虫,茫茫长江烟如空。
乐府遗曲留隽语,酸甜三舍避施翁。
而今遗曲出人间,鲁殿灵光实等闲。
寄语虚无持论者,怀疑老调慎重弹。
诗末附有跋语:癸酉秋,白驹花家垛兴建施耐庵纪念馆落成,余正因病,未克返乡观光,因录旧作,余兴未尽,再赋一绝:
喻蘅,字老木,晚年自号邯翁,生于1922年,江苏兴化人,上世纪四十年代毕业于中央大学艺术系,现在上海复旦大学教授。
第四进房屋是“溯源居”,房屋正面立有一通大石碑,上刻“大著永传”四个
大字,落款:陈立夫时年九十七。走进室内,梁上高悬一块“天道玄真”的匾额,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欧阳中石先生题写。室内立满了一排排竹简式条板,板上
抄写《水浒传》中的经典诗词和名句。浏览其间,不由得被施耐庵的文学天才所折服。
走出施耐庵纪念馆,西面一组建筑是“施耐庵书院”。门前挂着一副对联:一部野史识得此中滋味;千秋文心觅来无上清凉。走进书院大门,迎面有座砖砌照
壁,壁面镶有花岗岩石板,上刻《施耐庵书院序略》:施耐庵,名彦端,元末明初泰州白驹场人,幼时在此读私塾,青年时期出任郓城县训导,后入同乡张士诚幕僚,曾隐居江阴祝塘镇徐霞客九世祖徐麒家里坐馆,晚年回乡致力于教学,创办耐庵私塾馆,课耕著述,门人罗贯中相伴左右。其私塾馆,即后人所称施耐庵书院。为纪念施耐庵在白驹花家垛设馆授徒和创作《水浒传》不朽的文学成就,……大丰
市人民政府决定在花家垛重建施耐庵书院……。
照壁后面是个庭院,院中有祭孔殿、藏书楼,草坪上立有一组人物雕塑,看介绍,那六个人是施耐庵、鲁渊、刘亮、卞元亨、刘基、罗贯中,施耐庵创作《水浒
传》时,他们都是交流切磋的对象。
走进室内,又见一组人物雕塑,那一老一少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他们似乎在认真切磋,畅谈写作心得。有介绍说:施耐庵与罗贯中师徒在书院朝夕相处数年,结
下了深厚情谊。施耐庵撰写《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废寝忘食,罗贯中在读书之余,勤奋致力于帮助施耐庵整理书稿。罗贯中在开始酝酿写作《三国演义》过程中,就获得了施耐庵的悉心指点。他们师徒同心,情深意笃,被世人传为佳话。这组雕塑生动地表现了他们师徒字斟句酌演绎文章的场景。施耐庵与罗贯中真是师徒关系吗?陈辽先生在《去伪存真,施耐庵谜可解》一文中是这样说的:“罗贯中(生卒年诸说不一)是施耐庵‘门人’的传说则缺乏真实性。只能说,施耐庵写成《水浒》后,罗贯中曾对此书做过编辑加工。”在陈辽先生眼里,罗贯中不仅不是施耐庵的徒弟,反而是《水浒传》的“责任编辑”。怪不得有些版本的《水浒传》会署上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个人的名字。
离开纪念馆回到“水泊桥”上,碰到一位60多岁的老人,询问他花家垛姓施的人多不多。老人说:“这里大部分人姓施,都是施耐庵的后代。我也姓施,叫施圣远,施氏第十九代子孙。”看着老人憨厚朴实的脸孔,同行的朱岳林站过去与他合
影。然后高兴地说:“与施耐庵后辈合影,回去看《水浒》心情可不一样啦!”然而,回想起施耐庵纪念馆中陈列的资料,似乎还有些真假难辩。我想,设计纪念馆的人总是想把内容罗列得越丰满越好,有些时候效果却适得其反。这不禁让人想起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的一副对联:真作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