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北游之三十二:浙江宁波保国寺

我们选择开车上山,沿着“之”字形盘山公路开到尽头是一片停车场。走下车来,第一眼看到的是立于山门前的一块石碑,上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国
寺”国务院公布的时间是1961年。再登上几级石阶,正面是三间悬山式建筑,门头挂着一块“东来第一山”匾额。有介绍说,这句词是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宁波籍御史颜鲸所题。颜鲸,字应雷,号冲宇,嘉靖三十二年(1556年)进士,曾任
御史,晚年隐居宁波西郊读书,殁后被专祀于灵山西邻的慈湖,入《两浙名贤录》。“东来第一山”题词被旧《志》称为“意在誉山,更在誉寺”。灵山峰峦峻秀第一,“寺为四明诸刹之冠”。现在的山门是1989年重建的,匾额由当代书法沙孟海先生重书。山门两边挂着一副篆书对联:山门寂寂惟留风月;觉路迢迢不断尘嚣。读完对联,环顾四周,确是不见一丝香火,环境十分清静。
走过山门,是一片三角形广场,广场上种满高大的香樟树,树丛间铺有花岗岩地坪。香樟林一边有块大圆石,名为《四明保国寺大殿千年纪念碑》,细看碑文如
下:四明有山,名曰灵山,初有骠骑将军庙,故又名骠骑山。山上有峰,名曰象峰,其间有寺,后汉时名曰灵山寺,则释教或已入浙东矣,然终不可考。
至唐会昌灭佛,寺遂圮废。而后广明元年明州国宁寺僧可供求复,僖宗感其至诚,乃赐紫衣,并敕赐寺额曰保国,此其今名之由来也。
保国寺于北宋间有名僧德贤、德诚等,尝重建大雄宝殿,以中兴寺运,旧志云:“星斗昂拱,结构甚奇,为四明诸刹之冠”,盖指此也。其时在大中祥符六年,迄今千年矣。
世道千年,沧桑变幻,莫可名状者,不知几许,而旧时胜迹,掩埋倾颓者,又何止万千,此中盖天意人力,互为因果,亦未可尽说。今保国寺大殿,梵音早已渺远,檀香久未缭绕;建国以来,已发展为古建筑博物馆,此所谓因时因事而制宜,自有客观必然之道也。今寺内中轴线,皆历代旧构,而宋代大殿居其要中,无非千载姻缘所系,益以结构相对完整,几无残缺耗损之处,亦不可谓不奇,其间固多有人为之努力,想亦有不乏天道酬勤之应验;盖天人互益,实乃中华文化之精粹也。
大殿建筑,名闻遐迩,今得以垂范千古,足以映衬盛世;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窦学智、戚德耀、方长源等发现在先,稍后乃有著名古建园林学家刘敦桢、陈从周二教授论证为北宋之木结构殿宇,自此乃成定论,诸先生之功莫大焉。殿之古构,首以无梁见称,而实以镂空之藻井及天花等遮掩之,全殿无一落钉之迹,奇技巧思,乃至于斯,力学与美学浑一,后世观者无不赞叹。至若殿内前槽横置斗八藻井者三,或乃吾国最早之例;殿内外用两周辅作,外低内高,正合《营造法式》五等材之意。前檐阑额两端入柱处带有卷杀,亦宋代建筑中唯一吻合《法式》者。
余廿年前尝登保国寺,流连于大殿者良久。而建国之后,开放以来,政府尽力保全,其功绩尤为感佩。
保国寺宋治平年间尝名精进院,盖取台教修五法中之精进义也。《无量寿经》云:“志愿无倦”,谨以此与四明诸君子共勉。是为记。潮安九十八叟饶宗颐撰,门人鄞县郑炜明助撰,鄞县九十三叟高式熊书。
读过碑文朝前走是天王殿,发现天王殿与山门不在同一轴线上。殿前立有两座经幢。有介绍说,经幢为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作柱状,柱上有盘盖,
大于柱径,刻有垂幔、飘带等图案,柱身多刻陀罗尼或其他经文和菩萨像。立经幢之目的是为除去恶魔蘖障,作功德,祛灾难。东首经幢建于唐开成四年(839年),原属慈城普济寺,1983年迁来保国寺。这座经幢顶为圆柱状,八角形盘盖上翘,似屋檐;柱身为八角形,每面高1.9米,面阔0.25米,面上各刻有一隶字:喳、摩、尼、达、哩、吽、咘、吒,字下刻佛顶尊胜陀罗尼;座基为莲花瓣,饰六尊佛像。西首的一座经幢建于唐大中八年(854年),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及崇祯九年(1636年)因倒圮而重立,原属鄞县永寿庵,后迁来此地。这座经幢也是八角形石柱,顶无盘盖,柱身高1.7米,面阔0.22米,座基饰莲花瓣和四尊佛像。据《鄞县志》记载:“此幢本刻尊胜经,而其后大书‘大乘妙法莲花经’七字,盖后人妄题也。”现字迹已漫漶不清。
抬头再看天王殿,那是一座重檐歇山式殿宇,门头高悬“保国寺”匾额,大门
两边挂一副对联:精进开先,历五世钦承褒赐;灵峰端拱,祝万寿永籍鸿庥。上联讲保国寺历史,下联说灵山古寺永葆万民福祉。走进天王殿,殿内既无四大金刚,也无大肚弥勒,正中摆着一盘灵山的模型。从模型上看,保国寺位于灵山半山腰,群峰簇拥,绿树环绕,恰如镶嵌在灵山上的一颗明珠。两边殿柱上挂着对联:升斗
昂拱人巧极;祥符千载永留名。有介绍说,天王殿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和乾隆十年(1745年)两次大修,宣统二年(1910年)毁于大火,现建筑为宣统三年所建。
走过天王殿,后面是一口水色清澈的方池,池对岸石栏上刻着“一碧涵空”四
个楷字。有介绍说,此为“净土池”,由僧宗普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长14米,宽6米。明朝御史颜鲸题“一碧涵空”四字于池。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僧显斋在池四周立石栏,将颜鲸题词刻上,两旁又刻“天光开图画,山翠入波纹”对句。民国六年(1917年),僧一斋重浚泉池。净土池清澄可鉴,大旱不涸,洪涝不溢,池水始终盈盈,保持同一水平。
走过净土池,登上几个石阶便是大雄宝殿,大殿为重檐歇山式,显得十分宏
伟。门前挂着“古刹重辉”匾额,由著名书画家王个簃先生题写。走进大殿,大梁上高悬一块“精进院”匾额,殿柱上挂着不少对联,其中一副是:脉发四明,中书旧址,喜卓锡留光,普照大千世界;德宗三学,法相新模,欣传灯光耀,共推第一
灵山。还有一副对联是:阅尽沧桑一千年;往事依稀渺若烟。读来不由得感叹吹嘘。大殿内没有一尊佛像,只留一方佛座和一道木屏风。有介绍说,大雄宝殿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它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大殿现存结构,基本保存了重建时的形制和构件,有少量构件的年代更为久远,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大殿平面布局别具一格,采用进深大于面阔的长方形,通进深13.38米,大于通面阔11.83米。大殿前槽安排了三个镂空藻井,这种设
计古所罕见;“斗拱”为“七铺作单拱双杪双下昂偷心造”;“材”相当于《营造法式》规定的五等材,级别极高;“柱子”有明显的“倒脚”和“生起”,内柱外形为瓜棱柱,是以小并大的“四段合”结构,前后内柱并不等高,这在现存古建筑中实属罕见。佛座束腰背面尚存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造佛座记》碑刻一块。大殿外观原为单檐,清康熙二十三年翻修时,增建了东南西三面副阶,从而成为现在的重檐歇山式。
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庭院的东西两侧分别建有钟楼和鼓楼。有介绍说,钟楼
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由僧体斋主持修建。钟楼随脊枋上悬挂一口大铜钟,高1.8米,口径1.35米,重1.5吨。为清咸丰四年(1854年)僧兰斋重铸。钟上铸有八卦图、佛像、“××捐钱××”字样,以及保国寺24世住持方丈馞如撰《铸钟记》,铜钟的范铸工艺高超。鼓楼,由僧敏庵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檐歇山式,小青瓦,四角上翘,内置大鼓一面。钟、鼓是佛教法器。《百丈清规·法器章》载:“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又说:“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并击之。”旧时钟、鼓初动,洪亮激越,山谷皆应,声出白云,荡漾远近,令人遐想不已。
走出大雄宝殿,后面是“大悲阁”(俗称观音殿),大悲阁前,东西两侧建有两座厢楼。有介绍说,大殿后原有法堂,清嘉庆《保国寺志·卷二》记载,宋高宗
绍兴年间僧仲卿所建;清顺治十五戊戌(1681年)西房僧石瑛重建;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1年)僧显斋重修;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住持方丈监院比丘敏庵重建;民国九年(1920年),法堂奉观音菩萨像,改称大悲阁。大悲阁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正脊两端饰有龙形正吻,通面阔23.71米,通进深11.66米,前端梢间、尽间紧接东西庑廊。大悲殿东西厢房内设有古建陈列室,陈列有各种古建模型,以及中
国建筑鼻祖鲁班、历代修建保国寺僧人和工匠的雕像。
保国寺最后一幢建筑是藏经楼,楼内设有“宁波民俗文化陈列”,由花轿、喜堂、洞房三部分组成。我们对此兴趣不大,便没有前去参观。返回出来时,看见天王殿侧门前挂着一块“保国寺古建博物馆”的牌子,走近山门时,看见内侧墙上挂
着十几块铜牌,其中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以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同济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保国寺设立“教学研究基地”的铜牌,还有“台湾科技大学文资中心保国寺教学研究基地”的铜牌。看到
这些牌子,终于明白保国寺没有菩萨,没有和尚,没有香火的原因。这也是山门上那副对联:“山门寂寂惟留风月;觉路迢迢不断尘嚣”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