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木渎山塘街

苏州木渎山塘街
有史料记载,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大兴土木,在灵岩山建造离宫,又在紫石山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当时的运输以水路为主,越国的贡木,都由水路运来。木材源源而至,堵塞了太湖边的港渎,“积木塞渎”,木渎由此得名。东汉末年,木渎沿胥江两岸形成集镇。相传东吴大将陆逊曾居于此,现邾巷弄底陆家场即为陆氏遗址。东晋时,陆逊后裔、司空陆玩曾建宅于灵岩山馆娃宫旧址,后舍宅为寺,木渎遂成佛教胜地。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设木渎镇,属吴县,镇以渎名。”至明代,木渎为吴县六镇之一。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至清末,均置木渎巡检司。《文献通考·职官十三》载,巡检司职掌州邑巡逻,常设于江防关隘要地。可见,木渎已是三吴重镇。清代画家徐扬绘有反映姑苏繁华风貌的长卷《盛世滋生图》,其中木渎占了全卷的近二分之一,可见当年木渎之盛况。木渎又是吴西群山和太湖的门户,康熙三次南巡、乾隆六下江南,木渎是必到之地,因而留下了御码头、接驾亭、古御道等遗迹。
10月21日,我们游览过西山明月湾古村,驱车到木渎古镇如家快捷酒店住宿。次日用过早餐,与时云彬步行前去游览木渎山塘街。我们从翠坊街到下沙塘,沿小河滨南行,十来分钟就到了蔡家桥。蔡家桥是山塘街东段起点,商店还未开门,但已有农村来的老婆婆坐在路边卖菜了。在那里我才发现,蔡家与旁边的斜桥是胥
江、香溪、沙塘河的交汇处。胥江是太湖连接京杭大运河的主要水路。香溪从光福、善人桥西来,抵吴宫遗址,东至斜桥口,汇入胥江。据说香溪之名源自春秋,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在灵岩山建造馆娃宫,西施在宫中每日用香料沐浴,这些水流入河中,日久留脂未退,满河生香,故名香溪。另据《木渎小志》记载:“香水溪本在吴宫中,吴王宫人洗汝于此,故呼为脂粉塘,今通称山塘水为香溪。”明人周南老有诗云:
暖波浮涨腻,晴渚泛红芳。
美人曾此浴,魂销水又香。
可怜清冷泉,照此妖冶妆。
不濯郎衣尘,孰比华清汤?
只今开宝林,曹溪源更长。
因斜桥附近河滨交岔,故那里桥梁十分密集。蔡家桥向西是虹桥。有介绍说,虹桥是香溪上的一座古桥,建于何年,已无从查考,只知清道光年间和上世纪末两
次重修过。“虹桥晚照”是木渎十景之一;过虹桥数十步,便见横跨在胥江上的一座石拱桥,名西安桥;走下西安桥,南堍右侧小河上建有小日晖桥和廊桥;小日晖桥向东不到百米是邾巷弄,又是一座横跨在胥江上的石桥,名邾巷桥;走下邾巷桥步行数十步,便是建在香溪口上的斜桥;走过斜桥东堍,向西数十步便是蔡家桥。绕着几条河滨走一圈,百多米范围有七座古桥。走过蔡家桥,沿山塘街西行,依次是鹭飞桥、西施桥,王家桥、永安桥等,故木渎山塘街有“九里十三桥”之说。清代学者钮树玉在《木渎道中》对香溪和十三桥作过生动描述:
苍翠云深处,逶迤一线通。
鸟啼红树里,人映绿波中。
金粉飘香径,青苔集故宫。
十三桥畔柳,犹自舞春风。
十三桥中最有名的当是斜桥。“斜桥分水”为木渎十景之一。因香溪之水是灵
岩山上下来的溪水,而胥江流过的是太湖水,一清一浊,一缓一急,两支水流在斜桥下汇合,形成“分水”奇观。
我们看桥赏景一路西行,来到永安桥边,桥堍立有石碑,上刻“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永安桥。有介绍说,永安桥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傅潮所建,历经五
百年风雨沧桑,依然稳如盘石,桥上攀满青藤,古意盎然,清代王少牧有诗咏之:
永安桥上祝长安,人自扬镳各往还。
折柳应歌三叠曲,烟波浩渺忆乡关。
漫步山塘老街,东段是商业步行街。看街上琳琅满目的商业招牌,有活蚌采珠、现磨珍珠粉、太湖丝绸、李绣坊等经营太湖特色的商店,还有百年老店御品
斋、天生元松子枣泥麻饼、麦芽糖龙须酥等苏州传统食品。西段则以人文古迹、私家园林为主。漫步西行,忽见河边建有一座四角方亭,亭中立有石碑。走近看,石碑正面刻着“御码头”三字,是乾隆下江南登岸处,背面刻有乾隆题写的一首诗:
牙轿春日驻姑苏,为问民风岂自娱。
艳舞新歌翻觉闹,老扶幼絷喜物趋。
周谘岁计云秋有,旋察官方通弊无。
入耳信艳还各半,可诚万众庆恬愉。
细细读来,原来是乾隆为自己游山玩水写的一篇说辞,说他游江南是了解民间疾
苦,询问农民秋天的收成,考察地方官员有无弊政等等。乾隆皇帝在万人簇拥下来到江南,处处开锣喝道,肃静回避,怎能了解到农村的真实情况呢?这与当今社会有些高官到国外转了一圈回来名曰“考察”,到基层吃饱喝足、带着土特产回城时说“深入基层”,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御碑亭向西数十步,有座“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怡泉亭”。有介绍说,该亭建于崇祯二年(1629年),为全花岗岩结构。石柱粗犷,雕刻古拙。据《木渎小
志》记载,冯怡泉与殷心揖是好友,冯对殷十分信任,曾将毕生积蓄数十两银子存放殷处。不久,冯怡泉突然去世,膝下无子,殷心揖没有将故友银两占为已有,而是用来挖井建亭,命名怡泉亭,方便过往行人歇脚饮水,借此纪念亡友。人们对殷心揖的高风亮节赞叹不已。为此,殷心揖的学生冯翼写有一首《井亭》诗:
今日翼然谁肯构,怡泉亭畔说怡泉。
虽然今天的怡泉井水已无实用价值,但这口保存完好的古井,却能为今天的人们传递一份古人重义轻利精神财富。
漫步山塘街上,我们除了兴趣昂然地品读石板街上每一处文物古迹,欣赏着小桥河滨、枕水人家的幽静环境。更是参观了整修一新的私家园林。有史料记载,香
溪河畔的山塘街是木渎镇上私家园林最为集中的老街,明清时有严家花园、显志堂、古松园、遂初园、虹饮山房等十多处。这里又是镇上富人聚居的地方,清末民初木渎严、蔡、郑、徐“四大家族”的宅第从虹桥堍一直延伸到王家桥,绵延数里,几乎占据了整条山塘老街。我们在品味木渎私家园林的同时,亦了解到千年山塘街深厚的人文历史。
时近中午,我们在古镇石家饭店用餐。走进店堂,两根方柱上各挂一块金字竖匾:“肺腑之味”、“名满江南”。正面木屏上写着于右任先生题写的一首诗:
老桂花开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
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巴肺汤。
旁边附有题记:(民国)十七年十月五日,邓尉看桂归次木渎,酒后书赠石家饭馆主人,于右任。有介绍说,石家饭店创立于乾隆年间,原名叙顺楼,是位姓石的老
汉经营的夫妻老婆店,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第五代传人石仁安时,经营已初具规模,尤其石家饭店做的巴肺汤色香味具全,是一道太湖名菜。巴鱼形似河豚,长不过三寸。每年桂花开时巴鱼成群结队出现在太湖里,桂花开过便无影无踪,前后不过四十来天。巴鱼肉鲜肝肥(此汤名为巴肺,实为巴鱼之肝),鱼腥味却特别重,加工不当,腥味难忍。而石家饭店做的巴肺汤非但不腥,且肥而不腻,鲜味可口,鱼肝细腻,入口即化,伴以清汤,醇厚嫩滑,满嘴生香。石家饭店四个字是隐居在苏州小王山的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先生所题。1929年秋,于右任放舟太湖赏桂归来,夜泊木渎,小饮于石家饭店,品尝过巴肺汤后,觉得滋味鲜美,妙不可言,挥笔写下上面那首诗。1934年秋,于右任再次来到石家饭店,餐后挥毫题写“名满江南”四个大字。55年后的中秋佳节,社会学家费孝通游览了天平山后,在木渎石家饭店品尝巴肺汤,连连称绝,当即题写“肺腑之味”四个大字,并赋诗一首:
灵岩遥揖范公祠,老桂花开正值时。
乡情洋溢沁人心,石家巴肺又入诗。
回家后费老余兴未尽,又乘兴写下了4000多字的《苏州木渎巴肺汤品尝记》,发表在《中国烹饪》杂志上。一家普通饭店,三位名人题字、赋诗,实为餐饮业界之佳话,亦是木渎古镇一张亮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