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苏苏州董其昌墓

(2013-11-21 13:19:04)

                     苏州渔洋山董其昌墓

江苏苏州董其昌墓
   今年春夏时节去苏州游览了两次,仍觉意犹未尽,尚有不少名人故居、墓祠及文物古迹未游到。于是,与时云彬相约再游苏州。1021日上午7点半驱车上路,朝苏州进发。

第二次苏州游,我们是从太湖东山开始的,这次决定先游太湖西山。西山位于太湖中央,由三个岛组成,面积79平方公里,过去岛上是一个乡的建制,现在是金庭镇的范围。1994年,建起了一座长达数公里的太湖大桥,结束了西山人出入靠船的历史。

出游前准备的资料显示,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的墓位于胥口镇渔洋山,而渔洋山就在太湖大桥入口处。于是,决定去西山之前先寻访董其昌墓。从苏州绕城西山出口下了高速公路,便沿着环太湖大道朝西山方向前进。行至太湖大桥入口处的转盘,朝右转上一条双车道水泥路,前行了四五公里,不见农舍,也无行人。正当不知朝何处走时,看见路边有座岗亭,停下车来看,原来是护林哨,一个五十多岁的护林员正在路边割草。时云彬上前问董其昌墓在何处?护林员摇摇手说不知道。再问昙花庵在那里?老人说,在前面山坳里。还说,从这里过去第五个护林哨,旁边有条路进去就是昙花庵。我们谢过护林员,一边行驶,一边数着路边的护林哨。数到第五个,果然路边有块广告牌,上面写着“昙花庵由此进”。

进山的水泥路很窄,只够一辆车行驶,两边的树枝刮到车上,只能慢慢前进。大约前行了四五百米,正担心汽车无法掉头出来时,树丛中出现一片杏黄色的墙面,驶到近前真是昙花庵。门头塑有“昙花胜境”四个篆字。庵内有片水泥场地,足可停车和江苏苏州董其昌墓掉头。下了车,见墙跟立有一块吴县人民政府1986年立的“吴县文物保护单位:昙花庵”石碑。便与时云彬商量,既然到了古刹,不免进去看看。进门处放着一张桌子,桌上有块牌子,上写“烧香请进,恕不接待游客”。我掏出10元钱放在桌上,对一旁江苏苏州董其昌墓的尼姑说:“这是香钱,我们进去看看。”尼姑收下钱,点点头让我们进去了。

进庵转了一圈,里面范围倒也不小,但均是近年新建之屋。见到一块《重建昙花庵记》碑刻,上面写到昙花庵始建于明代,原有一尊“四面观音”为南朝萧梁时遗物,可惜毁于“文革”。搜遍庵内,仅见一头石狮,骨瘦棱峋,风化严重,估计有些年头江苏苏州董其昌墓了。返出庵堂时,询问尼姑,董其昌墓在何处?尼姑说,在下山的路边。虽然觉得她回答得并不清楚,但在荒郊野岭中,确也很难讲得详细。记得上山时,看见水泥路上有条支路,虽是砂石路面,但路面较宽。出门时正好有辆卡车在装卸货物,询问下山那条路好走?司机说砂石路好走。再问董其昌墓在哪里?司机说不知道。

我们沿砂石路下山时,一边行,一边注意路边的董其昌墓。大约行驶了二三百米,见左侧树林中有房舍。停下车,时云彬说,我去找人问询。我在路边停好车,也尾随上山。走近看,是几间废弃的农舍,一个人都没有。时云彬继续朝山上走,前行近百米说,上面墓倒是不少,可惜都是当代人的墓葬。回到车上,继续前行,不一会到了湖边公路。在两条路的交岔口又有一个护林哨,岗亭前有个妇女推着自行车正要离江苏苏州董其昌墓开,时云彬急忙上前问,董其昌墓在哪里?护林员说,就在这片树林中。再问,从哪条路过去?护林员推起自行车说,我带你们去吧。我们连忙道谢,跟着护林员沿湖边公路朝北走去。前行约二百米,护林员指着通往树林的水泥台阶说,从这里下去有条江苏苏州董其昌墓小路,二三百米就是董其昌墓。我们谢过护林员,走下五六级台阶就是树林。林中有条小路,走过一条用石板架起的水沟,前面有口水塘。水塘旁边有岔道,便与时云彬江苏苏州董其昌墓道,分头去找。我走到水塘南边,看到几间屋基和一堆瓦砾,似乎拆房的时间并不久远。这时,东侧林中传来时云彬的声音:看到墓了!循着声音走去,远远看到林中有块墓碑。走近看,碑前还有一块吴县人民政府1986325日立的石碑,上刻“吴县文物保护单位:董其昌墓”。碑阴刻有简介:墓在胥口乡渔洋里,传有两处:一在阳家场,墓穴已毁,墓地平为桑田;另在渔洋山坞,规制较大,有龟、狮、马、翁仲、碑等石构件。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松江华亭人,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江苏苏州董其昌墓书,擅书画,有“南董北米”之称。生前著书百卷。再看,董其昌墓小而简陋,一堆乱石,几丛衰草。墓碑上刻的是“明董文敏公墓”,题款:已未冬吴中保墓会立,后学吴荫培拜书

真是“沧海桑田”,十几年前的桑田如今成了香樟林,不变的是吴荫培先生题书的那块墓碑。有史料介绍,吴荫培(18511931),字树白,号颖芝,吴县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一甲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京兆试、礼部试、福建乡试考官,翰林院撰文。辛亥革命后回到苏州,热心公益,先后募集款项,设男女两厂安置贫民,捐资创立吴中保墓会,使众多文物古迹得到保护。

走出香樟林,站在高处打量一下地形,那是渔洋山的一个山湾,它背靠青山,面朝太湖,是一块三角形的坡地。昙花庵处在三角形顶端,我们进山的水泥路,出山的砂石路,及湖边公路是三角形的三条边,董其昌墓的位置大约在三角形坡地中心偏湖边公路一侧。湖边公路外侧正在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太湖水质监测站,浅棕色的墙面非常显眼。江苏苏州董其昌墓这时我想,要是能从湖边公路上修一条三四米宽的水泥路进去,在路边立一块指示牌,再把董其昌的墓稍加整修一下,游客前去瞻仰这位书画大师的墓就方便多了。

吴县人民政府立的文物保护碑上说:“董其昌擅书画,有‘南董北米’之称。”米,指的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前年与时云彬同游襄樊时,在汉江边参观过米芾故居,看到了米芾的书法作品,了解到米芾的书法成就。董其昌是明末人,他的介绍资料更多。董其昌走上书法之路出于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先是吾家仲子名传绪,与于同试于郡,郡守江西袁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奋临池矣。初师颜平原(颜正卿)碑,又改虞永兴(虞世南)……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文征明)、祝希哲(祝枝山)置之眼角比,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守格辙耳!以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观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评标,譬如香岩和尚,一经洞山问倒,愿一生做粥饭僧,余亦愿焚笔砚矣!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事如是,况学道乎!这段文字记载了董其昌成为书法大家的笔砚生涯和心路历程。

长期以来,有人称颂董其昌的书画作品,也有人对他的人品颇有微词。据传60岁的董其昌看中了民女绿英,其子董祖常将绿英抢回家给父亲作小妾。有人便将此事编成《黑白传》到处传唱,弄得董家大丢面子。董其昌认为这是范昶所为,范昶跑到城隍庙发誓辩白,不久范昶暴病身亡。范母带着儿媳、孙媳等穿着孝服到董家哭闹。董府家丁将她们推到隔壁庵中,推搡中扯破了衣裤。范家以“剥裤捣阴”将董家告到官府。另有一本《民抄董宦事实》记载,此事发生后的第二年,春荒米涨。民间流传起“若要米不涨,先杀董其昌”的传言,意思是董家在操纵米价。终于有一天大批村民涌进董府,将董家洗劫一空。董其昌潜至镇江、丹阳一带避难半年之久。那些抄本的记载,后来有人提出了质疑。《明史·董其昌传》对“民抄董宦”一案的起因与“抄本”所载大相径庭,“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鼓噪,毁其公署。”意思说,董其昌在担任湖广学政期间,因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为豪门所恨。有人便鼓动年轻学子围攻董府,捣毁其公署。

三百多年的传说终沉海底,留给世人的是熠熠生辉的书画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