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拙政园

苏州拙政园
苏州拙政园、留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这一带在三国时是东吴郁林太守陆绩的故居。后来,东晋高士戴顒、晚唐诗人陆龟蒙都曾居住于此,宋代胡稷言的五柳堂、元代大弘寺等建筑也在这里。明代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因受东厂诬陷而解官还乡,费时16年建成拙政园。“拙政”一词,语出西晋潘岳《闲居赋·序》“筑室种树,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意思说,无能之人,只好把浇花种菜作为自己的“政”事。王献臣借此意名园,自嘲自讽,实为抨击朝政。王献臣去世后,其子豪赌,将园输于徐氏,后来徐家也日渐衰落。崇祯四年(1631年),侍郎王心一购得拙政园之东部,经4年建成“归田园居”,为其父养老之所。而拙政园中、西部园林,归属累变,清初钱谦益在此筑室安置名妓柳如是;顺治六年(1649年)徐家将园售予大学士陈之遴,不久陈氏获罪发配辽东,客死他乡,未踏进拙政园一步。康熙三年(1664年),陈家将园卖给吴三桂女婿王永宁。不久,吴三桂举兵反清,兵败后,王永宁被吓死,家产被抄没,园林被改为苏松常道新署,康熙南巡时曾来过此园。苏松常道署裁撤后,分立为三个园林,复归民间。中部归蒋綮,更名“复园”;西部属太史叶士宽。不久,西部亦有变化,庭院归道员沈元振,房屋归太常博士汪美基,以后又先后属程、赵、汪等姓。蒋氏拥有复园70年后,终于易主。嘉庆十四年(1809年),为刑部郎中海宁查世倓购得。不久,又归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平湖吴璥,被称为“吴园”。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进驻苏州,建苏福省,忠王李秀成以拙政园并东面的大片宅第合建忠王府。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收复苏州,将忠王府改作江苏巡抚行辕。同治十一年(1872年)改为“八旗奉直会馆”。西部的汪姓宅园,光绪三年(1877年),售予吴县富商张履谦,改名“补园”,意为补充拙政园之不足。辛亥革命时,江苏都督程德全在园中召开江苏临时省议会。之后,奉直会馆对外开放并收取游资。1919年,奉直会馆房舍辟为防疫医院,1920年售与李鸿章之侄、清末云贵总督李经羲。李不久即殁,子孙无人居苏,房屋抵押给银行。1937年苏州沦陷,汪伪政府把拙政园作为伪江苏省政府办公地。抗战胜利后,社会教育学院从四川迁苏,借拙政园为校舍。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出资全面整修,1952年11月6日,拙政园中、西部合而为一,正式对外开放。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上午7点半,我们来到拙政园前。景区大门为三片错落的高墙,青瓦覆顶,单檐歇山,方砖斜贴饰面,门额镶有“拙政园”金字砖匾,两侧小门分别镶有“疏朗”“淡泊”两块小匾,颇具江南水乡特色。进入大门,穿过一道月洞门,庭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坐北朝南一座三开间厅堂,堂内高悬“兰雪堂”匾额,
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诗句。屏门上挂有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两侧配有长联:此地是归田故址,当日朋俦文会、诗酒留连,犹余一树琼瑶,想见旧时月色;斯园乃吴下名区,于今花木扶疏,楼台掩映,试看万方裙屐,尽占盛世春光。款署:丙寅(1986年)春日夷斋钱定一并书于北云楼,这是一副新撰的楹联。兰雪堂当年是归田园居的主厅,王家曾请名家画过一幅《兰雪堂图》,诗人沈德潜写过一篇《兰雪堂图记》。兰雪堂后面假山巍峨,“缀云峰”耸立其上,“联璧
峰”分列一旁,双峰并峙,雄伟突兀。相传两峰均为归田园居旧物。
走过缀云峰,北面是一片荷塘,荷叶招展,透出阵阵凉意。沿着荷塘前行数十米,有幢四面开窗的建筑叫“听雨轩”。轩两端有长廊相连,单檐歇山,飞檐翘角,显得轻巧玲珑。轩前有小池,鱼戏睡莲,静中见动。轩外栽有芭蕉,雨打芭蕉,清脆悦耳。听蕉叶雨声,是古人雅兴,旧有“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诗句。秋天静坐在轩中听雨,恰是不错的音乐享受。
向前走过一道月门洞,里面是个枇杷园,取自南宋戴复古《初夏游张园》“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之诗意命名。波纹状起伏的围墙上开有两道洞门,门楣分别镶有“枇杷园”“晚翠”两块砖刻,题额借自《千字文》“枇杷晚翠,梧桐早凋”韵句,突出了夕阳晚照下枇杷园苍翠欲滴的美丽景色。园内有一座“嘉实亭”,亭名表达枇杷丰收时的快乐心情。亭墙正中开有方形窗洞,窗外的太湖石、腊梅、修竹,组成一幅天然图画。窗框两边有副隶书对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上联取自陶渊明《移居》诗:“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意指归隐田园后的闲适
情趣;下联取自晋左思《招隐》诗:“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意思说,田园中不需管弦丝竹之声,大自然中自有清脆悦耳的声音。
枇杷园中另有一幢卷棚式建筑叫“玲珑馆”,馆名取自苏舜钦《沧浪怀贯之》“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诗意。院中栽有几丛寿星竹,在灿烂的日光抚照下,斜洒疏影,独具神韵。馆内除挂有“玲珑馆”匾额外,后梁还有一块“玉壶冰”横匾。匾名取自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中诗句: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古人常以冰清比作廉洁无私,用作匾额则有洁身自好之意。玲珑馆内有副柱联:曲水崇山,雅集逾狮林虎阜;莳花种竹,风流继文画吴诗。出句说,这里有蜿蜒的池水,奇妙的山峰,聚会之乐超过狮子林和虎丘山;对句说,在此栽花种竹,风流儒雅的兴致可比当年文徵明的画和吴伟业的诗。王献臣初建拙政园时,文徵明曾依园中景物绘图31幅,各配以诗。吴伟业则写有《咏拙政园山茶花》诗并引,成为苏州文坛盛事。
玲珑馆后面数十步有座黄石假山,上有小亭,名“绣绮亭”,取自杜甫《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诗句“绮绣相展转,琳琅愈青荧”诗意。因亭在假山之巅,旁有郁郁葱葱的百年枫杨,下有芳艳绝美的牡丹、芍药,北有碧波涟漪的池塘。坐在亭中环顾,恰是景色优美如绣绮。亭中有副柱联:露香红玉树;风绽紫蟠桃。借自唐代诗人王贞白《游仙》诗:露香红玉树,风绽碧蟠桃。悔与仙子别,思归梦钓鳌。联句赞美“绣绮亭”周围景色的艳丽多彩。
黄石山下有眼“玉泉井”,是明代拙政园31景之一。青石井圈上刻有文徵明题词:“京师香山有玉泉,君尝勺而甘之,因号玉泉山人。及是得泉于园之巽隅,甘洌宜茗,不减玉泉。遂以为名,示不忘也。”园主王献臣曾为京官,那是他引以为荣的一段仕途经历,为怀念在北京香山玉泉寺与友人品茗之乐,遂将园内水井命名为玉泉井。可见园主不脱“心存魏阙”之巢臼。文徵明有诗云:
曾勺香山水,泠然玉一泓。
宁知隔瑶汉,别有玉泉清。
修绠和云汲,沙瓶带月烹。
何须陆鸿渐,一啜自分明。
玉泉井后面有两幢建筑,东面叫“远香堂”,西面是“依玉轩”。远香堂为明代风格,四面厅形式,高大宽敞,面水对山,堂内无柱,屋角斗拱托梁,四周皆为落地明罩,镶嵌玻璃,显得玲珑透亮。堂南檐下悬挂“远香堂”匾额,堂名取自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中君子者也。”中句意。堂北步柱有楹联:旧雨集名园,风前煎茗,琴酒留题,诸公回望燕云,应喜清游同茂苑;德星临吴会,花外停旌,桑麻闲课,笑我徒寻鸿雪,竞无佳句续梅村。曹林娣教授说,该联原为临安朱福清撰,晚清状元陆润庠书,旧联已毁,现由南京女书法家肖娴补书。出句描写拙政园落成后,园主邀请京城故交老友,在园中雅集唱和,风前煮茶,弹琴饮酒,留诗题签,回望京城,叙说旧事,快乐之情溢于言表。联中“旧雨”,比喻老友、故人;对句承出句之余意,说旧日老友聚会名园,花园外停满了车仗旌旗,只顾得与大家分享田园生活的乐趣,回忆朋友间相处的旧事,竟想不到一句象吴梅村那样赞赏拙政园美景的诗句。联中“德星”比喻贤士,“吴会”指苏州,“桑麻闲课”指种田务农,“鸿雪”,指往事的痕迹。此联在描写园主与宾朋游园快乐心情的同时,流露出园主解职归乡的惆怅之情和失落之感。
走出远香堂,再看倚玉轩,那是一幢单檐歇山卷棚式建筑,四面有玻璃长窗,外置连廊,室内通透明亮。轩前栽有广玉兰和翠竹。古人把翠竹喻为碧玉,竹枝万竿摇动,称之为“万竿戛玉”。吴中才子文徵明《拙政园图咏》诗云:
倚楹碧玉万竿长,更割昆山片玉苍。
如到王家堂上看,春风触目总琳琅。
倚玉轩又名南轩,常州著名画家恽南田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应邀游园作画,并自题《拙政园图》:秋雨长林,致有爽气。独坐南轩,望隔岸横冈,叠石崚嶒,下临清池,礀路盘纡,上多高槐、柽、柳、桧、柏,虬枝挺然,迥出林表。绕堤皆芙蓉,红翠相间,俯视澄明,游鳞可数,使人悠然有濠濮间趣。倚玉轩内悬隶书匾额“静观自得”,取自北宋理学家程颢七律《偶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诗句。另有一块小篆匾额“听香深处”。由明代学者俞樾篆书,有跋云:吴下名园以拙政园为最,其南一小轩,花光四照,水石俱香,尤为园中胜处。园主人名以此四字,余因以缪篆题之。”门柱上挂有篆书楹联:睡鸭炉温旧梦;回鸾笺录新诗。“睡鸭炉”是古代的一种薰香炉,造型为鸭子入睡状。出句写睡鸭炉口吐出袅袅香烟,似乎在重温旧时梦境;对句说,回鸾笺上印有各式暗花,正可以记录新赋的诗章。古代蜀人所制十色笺称“鸾笺”,上面印有各式暗花,用“鸾笺”作文赋诗是文人的时尚。倚玉轩西廊另有一联:从北道来游,花月留题,寄闲情在二千里外;占东吴名胜,亭台依旧,话往事于三百年前。该联原为光绪丁亥(1887年)九秋长白魁元撰并书,今为吴敖木补书。上联说,从北方南下苏州漫游,花前月下留诗题名,寄闲情逸兴于二千里外。作者为吉林长白山人,距苏州二千里外;下联赞美拙政园景色,追忆建园的历史。该园自明正德四年(1509年)初建,至撰联时已历370余年,期间园林迭经兴废,数易园主,笔下不无沧桑之感。
走出倚玉轩,西侧有座廊桥,桥身中段稍高,两端斜搁池岸,其形若虹,飞跨两岸。廊桥饰以朱红色油漆,鲜艳夺目。廊头悬有小匾,上刻“小飞虹”三字。匾名取自南朝宋鲍照《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句意。文徵明《拙政园图咏》有诗曰:
江山沉沉时未雩,何事青龙忽腾雩。
知君小试济川才,横绝寒流引飞渡。
朱栏光炯摇碧落,杰阁参差隐层雾。
我来仿佛踏金鳌,愿挥尘世从琴高。
月明悠悠天万里,手把芙蕖照秋水。
简直有羽化登仙的感觉了。
的神采。水阁立于斜角,架于水上,避阳通风,最宜夏天观景。水阁旁边植有黑松数株,轻风拂过,松枝摇动,唦唦有声,别有韵味。阁内有幅行书对联:鵷雏晓旭鸣丹谷;棠棣和风秀紫芝。出句说,旭日东升,鵷雏在充满朝霞的山谷里呜叫。“鵷雏”《庄子·秋水篇》指鸾凤一类的鸟;对句说,兄弟情深,双双隐于山林采食紫芝。“棣”古通“弟”,“棠棣”指兄弟。“紫芝”菌名,这里泛指隐者之食。《古今乐录》载“四皓隐居,高祖聘之,不出,作歌曰:“漠漠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全联赞扬品质高洁的隐士,表达园主热爱大自然的生活情趣。
松风水阁旁边有座小亭,名“得真亭”。曹林娣教授说,那里原有四棵桧柏。桧柏,常绿乔木。《荀子》载:桃李蓓粲于一时,时至而后杀。至于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其真矣。“得真亭“即依此意而命名。文徵明《咏拙政园诗》其中有:
手植苍官结小茨,得真聊咏左冲诗。
支离虽枉明堂用,常得青青保四时。
“得真亭”外栽有紫竹,园北沿墙,更有成片竹林。亭内有康有为题写的隶书对联:松柏有本性;金石见盟心。联语歌颂松、竹之坚贞。
离开“得真亭”,过湖石假山,一座秀丽静美的建筑出现在面前,这就是“香洲”。那是一幢船舫式结构的两层舱楼。有介绍说,唐代徐元固有诗句:“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古时常以香草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喻意香草,也很得体。画舫内悬挂文徵明手书“香洲”二字,有跋云:文待诏(即文徵明)旧书“香洲”二字,因以为额。昔唐徐元固诗云:“香飘杜若洲”盖香草所以况君子也。乃为之铭曰:“撷彼芳草,生洲之汀;采而为佩,爱人骚经;偕芝与兰,移植中庭;取以名室,唯德之馨。”嘉庆十年岁在乙丑季夏中浣王庚跋。”舱内另有行书匾额“烟波画船”,取自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韵句,描写园中景色。香洲位于水边,处东、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交汇点,三面环水,一面依岸。由三块石条组成的跳板登船,站在船头,四周开阔明亮,风吹涟漪,满园秀色,令人心爽。
离开“香洲”朝西走,有一段附设在围墙上的长廊,廊中有座半亭,亭东柱上有副对联:唤我开门对晓月;送人何处啸秋风。联语描写的是秋天凌晨送别亲友的情景:晓风吹拂,残月斜挂,泪眼相看,执手相送,未知别后何时能一展宏图?亭中有道月洞门,而这道洞门与别处不同,足有三四米进深,洞壁用水磨方砖铺贴,别有韵味。洞口挂有木匾,上书“别有洞天”。有介绍说,这里原来是中园与西园之界门。西园占地12.7亩,光绪三年(1877年),园主张履谦请来数位画家参与设计,建成“补园”。张履谦在《补园记》中写道:“园之东即故明王槐雨先生拙政园也,一垣中阻,而映带联络之迹,历历在目。观其形势,盖创造之初,当出一手,后人剖而二之耳。”
进入西园,首先看到一幢精美华丽的建筑。有介绍说,有幢建筑是鸳鸯厅,即一厅一分为二,南面叫“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面叫“卅六鸳鸯馆”。鸳鸯厅面阔三间,外观为歇山顶,平面呈方形,四隅均建有攒尖顶的精巧耳房,又叫暖阁。北半部由8根石柱撑起馆体架于池上。馆内有一道银杏木雕玻璃屏风将大厅一隔为二。北厅临荷塘,夏、秋时推窗可见荷叶田田,鸳鸯戏水,饶有情趣。鸳鸯是一种水鸟,中国民间把它作为夫妻恩爱的象征。东汉时大将军霍光在“园中凿大池,植五色睡莲,养鸳鸯卅六对,望之灿若披锦”。“卅六鸳鸯馆”取其意而命名,匾额由同治年间苏州状元洪钧题写。厅内挂有楹联:燕子来时,细雨满天风满院;阑干倚处,青梅如豆柳如
烟。曹林娣教授说,此联由园主张履谦集欧阳修词句而成。欧阳修《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集联拋却欧阳词中思妇怨女之春愁,描绘的是花香鸟语的春景。《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又《渔家傲·四月园林春去后》“青梅如豆柳如丝,日长蝴蝶飞。”欧阳词直接从南唐冯延巳《阮郎归》脱化而来,写仲春景色,豆梅丝柳,日长蝶飞,花露草烟。
“十八曼陀罗花馆”匾额款署:“樾嘉仁兄年大人政壬辰三月弟陆润庠书于鄙寓小怀鸥舫。”可见,该匾是同治十三年苏州状元陆润庠所题。“曼陀罗”,即山茶花。拙政园的山茶花久负盛名。光绪年间,园主张履谦在堂前种山茶18株,并建此馆,以山茶名之。清初诗人吴伟业有《咏拙政园山茶花》:
拙政园内山茶花,一株两株枝交加。
艳如天孙织云锦,赬如姹女烧丹砂。
吐如珊瑚缀火齐,映如螮蝀凌朝霞。
……
现园中数株山茶为近年补植,非当日旧观。堂上后柱挂有对联:迎春地暖花争坼;茂苑莺声雨后新。款署:录沈景修旧句,胡厥文补书于1984年。联语描写了一幅明媚的江南春景图:早春天气,风和日暖,春雨洗空,清新爽人,百花争艳,莺歌燕舞。“坼”指花芽绽开,“茂苑”是苏州的代称。前柱还有一副对联:小径四时花,随分逍遥,真闲却、香车风马;一池千古月,称情欢笑,好商量、酒政茶经。上联说赏花之乐趣:小路两旁有四季常开的鲜花,可随意欣赏,却闲置了华美的车驾。与宋代欧阳修《谢判官幽谷种花》“我欲四时携酒去,莫叫一日不开花。”是同样情趣;下联歌咏赏月、饮酒、品茗之乐:池里映着千古明月,明月共赏,无比快乐。在这种时候,总是畅谈喝酒、饮茶之乐。“酒政”指《酒经》,《新唐书·王绩传》“追述革酒法为经,又采杜康、仪狄以来善酒者为谱。”《茶经》是唐代茶圣陆羽的著作,论茶的性状、产地、采制、烹饮等。全联描写的是士大夫的生活享乐图,陶醉在风花雪月的美景之中,逍遥欢乐,称心惬意。
走出“十八曼陀罗花馆”,沿走廊向南,便见一座六角攒尖的“塔影亭”,亭额由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书写。塔影亭八面窗格均为八角形图案,精致秀美。塔影亭筑于狭长的池湾尽头。亭旁布置石磴,盘旋而下直抵水面,置身其中,有如入涧谷之感。自亭中向北眺望,花间树隙光影迷离,山容水态隐约可见,更觉此处的幽深。走到水湾北面回望,北寺塔影倒映水中,若幻若虚,令人遐思。故该亭以唐代诗人许棠“径接河源润,庭容塔影凉”诗意命名。
狭长的水湾尽头,“塔影亭”与“留听阁”隔水相望。阁内挂有篆书横匾,款署:月阶大兄世大人雅属,壬辰(1892年)夏五月吴大澄。阁名取自唐代诗人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霞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诗句。意思说,秋日阴雨连绵,没有落霜(霞飞),不能出游,所幸池中尚留有几枝残荷,雨打枯叶之声亦很美妙。留听阁以此诗意命名。
从“留听阁”北面的小路登上假山,有六角形双层“浮翠阁”立于假山之巅。这是全园最高点,登阁四望,仿佛浮在苍翠的树丛之上。取苏轼“三峰已过天浮翠,四扇行看日照扉”诗意命名。该阁曾是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了望楼,当时有三层楼高,哨兵站在顶上放哨,确保忠王府的安全。光绪年间园林归张履谦时,才改建成现状。阁内有副对联:亭榭高低翠浮远近;鸳鸯卅六春满池塘。出句描写阁上见到的景色:亭榭参差错落,远近翠色浮动,恰如一幅天然图画;对句说,阁对面卅六鸳鸯馆前的池塘中,一群色彩艳丽的鸳鸯正在追逐嬉水,灿若披锦,满池生辉。
沿水廊北行,到底左拐便是“倒影楼”。楼分两层,楼下为“拜文揖沈之斋”。“文”指文徵明,“沈”指沈周,两位均是明代苏州著名画家。拙政园之蜚声江南,与大画家文徵明是分不开的。文徵明虽是沈周的学生,却为吴门画坛盟主,开一代画风,独领风骚几十年,当然是苏州人引以为骄傲的杰出人士。当年,园主张履谦为表达对文、沈两人的景仰之情,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筑此楼,作为纪念。
走过“倒影楼”前的小桥,是一座三面环水的小岛,岛的东北侧有座造型别致的“见山楼”。见山,语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见山楼粉墙黛瓦,重檐歇山卷棚屋顶,显得舒展轻盈。南侧有副柱联:束云归砚盒;裁梦入花心。款署“郑板桥旧联,八一叟吴进贤书”。联语本是郑板桥赠给李方膺(号晴江,扬州八怪之一)的,赞其出神人化的绘画艺术。上联说李画的山水好似将天上的云彩束住放入砚匣;下联说李的花卉画具有梦幻般的意境,好似将梦境剪裁融入花蕊。走进塔影楼底层,堂上悬挂“藕香榭”匾额,两边挂有楹联: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春秋佳日,觞咏其间。取意于陶渊明《移居》“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诗句。出句说这里能远望灵岩、天平诸峰,风景佳丽;对句说春秋日晴好天气,在此饮酒赋诗,其乐无穷。
从见山楼东侧门出去,过一座三曲桥,就到了园中最北面的花径。花径一面临水,池水清盈,岸植碧桃、迎春,环境清幽。同治十年(1871年)张之万任江苏巡抚,见拙政园“事物已颓损十之五”,便有心修复,除恢复原有建筑景观外,还新建了一座“菜花楼”,一座“劝耕亭”。此举受到有识之士的赞赏,网师园主李鸿裔在《张子青(之万)制府属题吴园图十二册》中说:“菜花楼,春风若有知,黄金为布地。”在巡抚宅园中以劝耕、菜花作为亭、楼名称,勉励世人不忘农耕为本,意义非同一般。因“劝耕亭”北面的粉墙边有绿竹万杆,故后人借用《诗经》“绿竹漪漪”的意境更名为“绿漪亭”。
走出“绿漪亭”,又见一座方亭立于廊稍,亭的四周立柱构成外廊,四面均为月洞门,既玲珑通透,又可四面观景。亭中匾额“梧竹幽居”系临摹文徵明体写成,两侧挂有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为清代赵之谦撰并书。上联连用两个“借”字,点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意境;下联则用一动一静相衬托,寓情于山水,饶有情趣。
走出月洞门,穿过连廊,竹丛间有座“待霜亭”。亭建于黄石山巅,整体结构轻灵简洁。“待霜”二字,取自唐代诗人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诗句。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颇有政绩,被称为“韦苏州”。《吕氏春秋》载“果之美者,江浦之橘。”苏州西郊之东山、西山又名洞庭山,山中盛产柑橘。柑橘夏开花,秋结实,初绿后黄,霜降后泛红,有名“洞庭红”。“待霜亭”意在歌颂苏州土特产,乡土气息浓厚。
走下“待霜亭”,过西侧石板桥,小岛高处又有一座卷棚歇山,六柱四面的长方形凉亭。亭内悬挂“雪香云蔚亭”匾额。雪香,形容花香、色白,古人常以“香雪”入诗。苏轼《月下与客饮杏花下》“花间置酒清香发,手挽长条落香雪。”还有人以“香雪”喻梅花。“云蔚”,形容绚烂美丽。《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崖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若其上,若云兴霞蔚’。”“云蔚”用作亭名,意在表现园中树木花草的丰富多彩。亭前有平台,台上摆放石桌,可坐可憩。站在亭前眺望,园中美景尽收眼底。转过身琰,前檐下挂有一块“山花野鸟之间”匾额,分明是描绘凉亭周围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
拙政园中部一泓碧水,排列着三座小岛,如海上仙山。最西部的岛屿呈三角形,建有一座单檐六角攒尖亭,亭角飞举,体态轻盈,这就是著名的“荷风四面亭”。夏日里,四周皆荷,满眼翠绿,清风徐来,荷香飘逸。真如清代李鸿裔诗云:“柳浪接双桥,荷风来四面。可似澄怀园,近光楼下看。”站在亭中不仅可赏荷,还可赏柳、赏水、赏山,故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此联仿济南大明湖“历下亭”柱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用在此处恰也十分贴切。
在“荷风四面亭”中欣赏过池中碧绿清香的荷叶,便沿着石径返回到梧竹幽居。这时,看到东侧不远处一幢单檐歇山、长窗落地、四周回廊的建筑。走近看,门头悬挂“秫香馆“匾额。秫,泛指谷物。在早先的“归田园居”中,建有一座观赏田园风光的“秫香楼”,那里有农田数亩,种植稻、麦、豆、蔬等农作物。这样做并非是经济上的考虑,而是园主和文人雅士想过理想化的田园生活,与“归田园居”名称吻合。新中国成立后,归田园居遗址成为拙政园的东部,在园中移建了一座敞轩,名“秫香馆”,使人依稀可寻往日旧园风姿。“秫香馆”四周的长窗裙板及夹堂板上都刻有《西厢记》《金玉如意》等戏剧图案,内容丰富,雕工精细。馆内挂有对联:此地秫花多说部,曹雪芹记“稻香村”,虚构岂能夺席?四时园景好诗家,范成大有《杂兴》作,高吟如导先声。据曹林娣教授解释,出句说,像这里秫花飘香之景,被许多小说所描写,清代曹雪芹《红楼梦》中的“稻香村”就是一例,但虚构之景怎比得上这里的实景呢?对句说,这里四季的园景可成为诗歌创作的最佳题材,宋代诗人范成大在苏州写下60首《四时田园杂兴》,是引导历代文人吟诵田园美景的典范。
走出秫香馆,沿石径朝东南而行,穿过一片树林,眼前豁然开朗,碎石铺筑的地坪上立有一座八角亭,取名“天泉亭”。亭取此名,是因亭内有眼井,井水终年不涸,水质甘甜,被称为“天泉”。这口井的岁数比拙政园还大。据乾隆年间《长洲县志》记载,元朝大德年间,这里有座大宏寺。过了百来年,馀泽和尚居于寺内,并建有“东斋”,斋前有井,称“天泉”。王心一建“归田园居”时,保留了此井。至道光年间,王氏家道中落,园林成菜畦,而古井尚存。1946年9月,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从四川壁山迁来苏州,借拙政园为校舍,天泉井周围被辟作操场。很幸运,古井没有被填掉。二十多年前,园林管理部门在井上建了一座亭子,称“天泉亭”。古井新亭,
向人们诉说着拙政园的曲折历史。
离开“天泉亭”继续南行,荷塘边一座简洁轻巧的“芙蓉榭”临水而立。芙蓉,荷花别名。榭,古典园林中建于水边的亭阁。水榭四面敞开,内外景色流通,宜坐宜憩。榭又有“借”的意思。明代造园大家计成在《园冶》中写道:“榭者,借也。”芙蓉榭位于荷塘之东,架于水面,四面透空,人坐榭中,可静观西部园中的亭台楼阁,绿荷烟树,意境非常开阔。门前有副对联:绿香红舞贴水芙蕖增美景;月缕云裁名园阑榭见新姿。上联写景,红花绿叶风飘远香,满池荷花增添美景,突出荷花的清香和在风中摇动的美丽身姿。“绿香红舞”指荷花,语出姜白石《石湖仙·寿石湖居士》“浮云安在,我自爱,绿香红舞。”下联歌咏园艺工作者用心对名园进行维护和修葺,使古园焕发姿。
从芙蓉榭向南步行数十米又回到了“兰雪堂”。我们从上午7点半进园到9点半出园,马不停蹄在园中游览了两个小时,在园中转了一大圈,真正感受到了:中国名园,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