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畅畅突然指着一本书上的图对我说:“这个桌子为什么比人还小”?我一看,可不是嘛,桌子在远处,人在近处,自然是桌子比人还小,只是以她的人生经验,现在还很难理解什么叫“近大远小”。我作了一番解释后,依然觉得不够形象,看来还是得找本合适的书了。
想来想去,我找来了《由近到远
由远到近》。用最简单的话来描述这本书,那就是,镜头从一个苹果拉开,然后是整棵苹果树,花圃,花园,城市,一直到地球;接下来,镜头又逐渐推上去,由远及近,最后落到了花圃的另外一棵树上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至少能明白空间距离和比例,能明白放大和缩小。读完这本书,畅畅基本知道了为什么在有些图画里,桌子就会比人小。
畅畅有不少认知类的书籍,这些书都不是讲故事,而是为了说明某个道理,或者解释某个知识,在她很小的时候,我给她读过一套关于行为习惯的书籍:《小手不是用来打人的》、《细菌不是用来分享的》、《牙齿不是用来咬人的》;为了让她觉得坐小尿盆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给她读过一本英文原版的《Let’s
potty》。
我不拒绝给孩子看非故事类的书籍。
要故事还是要知识?
在新闻出版研究院最近举行的一次全民阅读调查中,我们发现,在童书选择方面,多数(51.0%)家长给孩子看“图画卡片,挂图”,近半数(47.2%)家长给孩子看“童话寓言故事”,近四成(36.1%)家长常给孩子看“识字数数”类,也就是说,“学知识”成为很多家长让孩子读书的主要目的。
而在另一些热衷于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家长眼里,认知类的图书就该直接被pass,因为“太功利”、“太说教”。
其实,问题的症结不在到底让不让孩子通过阅读来学知识,而在于怎么学。关键点依然在选择什么样的书。你能说风靡世界的《神奇的校车》、《第一次发现》是纯粹的故事读本吗?
我也会放弃粗制滥造的挂图卡片。给畅畅买东西的时候,获赠一套叫“小不点认世界”的识字卡片,一共54张,拆开一看,我差点笑倒。关于“爷爷”:对祖父的口语称呼,也对跟祖父辈分相同或年纪相仿的男人的称呼。
——难道“爸爸的爸爸叫爷爷”不能说清楚吗?关于“足”:人和某些动物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部分。
——貌似很严谨,某些动物大致排除掉昆虫类,但这样的解释孩子太难理解了,能读懂这个句子的孩子早就明白脚到底是什么了。
如何选择合适的认知类图书?
我为畅畅选认知类的书籍秉承这么两个原则,一个是根据孩子心智的发展程度,避免揠苗助长;二是要选择制作精良的图书。
看起来,这两个原则适合一切图书的选择,似乎不用我再叨叨一遍,先说第一点,与故事类的绘本相比,认知类的书籍更应该契合孩子的成长。故事类读物,孩子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实在什么都不懂,看看插图也是一种乐趣,而认知类的书籍则相反,没到某个年龄,一定无法理解某些知识。几个月前,我试着给畅畅读过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出的一套画册,她只翻了翻,看了几张动物图片就丢开书本,我也就不再强求,她根本就没到读这本书的年龄,强迫她读除了满足我的虚荣心外,没什么益处。
“制作精良”特指比较写实的画风,比较严谨的叙述语言。故事类的图画书,可以尽情展示作者的个性,尤其是在绘画上,多么夸张的技法都能出现,而认知类的图书则相反,它就是为了让孩子准确地获得信息,光“好看”和“有特点”是不够的。这类书籍给我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有《世界上最最温馨的家》和《一粒种子的旅行》,前者介绍各种动物的巢穴,后者讲种子的传播,画面精美写实严谨。
本月畅畅最爱的书:美国国家地理“想想看”系列,尤其是其中的《蛋里装着啥》,我打算找个机会做几个跟鸡蛋相关的实验。
本文为《妈妈宝宝》“畅畅的阅读故事”专栏约稿,平面媒体请勿转载,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