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差不多每个半个月就会买入一些图画书,通常我会先把包装拆开,擦干净书上的浮土,先读一遍,等到畅畅回家,我再和她一起读,即使是对很熟悉的书也是如此。有一次我实在太忙,直接拿着还没拆开包装的书就给畅畅去读了,凑巧的是,这本书我只听说过,但没读过。
这是一本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书,我一向对这类书籍比较谨慎,因为并不是所有叫“童话”的东西都适合给孩子读,一些来自民间的故事,原本就不是专门为孩子创作的,因此可能会有某些不安全的内容。
我多少抱定一丝侥幸心理,打算试着给畅畅读一读,或许她不讨厌呢?当我打开封面之后,没读几页,我的心就往下沉,尽管我已经把一些不适宜的话替换成了比较安全的语言。我注意到畅畅已经很不高兴了,就对她说,咱们先不读了吧。畅畅非常高兴地说:“你把它收起来吧,我不喜欢”。
等畅畅睡了,我又翻出这本书,通读了一遍,至此确信,这本书买得很失败。
对买回来的书不中意,这样的经历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否则图书网站上也不会有那么多“踩”的帖子。具体到为孩子挑选合适的书,我们的依据又是什么呢?销售榜单,或者是口碑吗?
怎样为孩子找到适宜的书
第一次走进图书批发市场时,我彻底惊呆了:堆积如山的书,像白菜一样地被买进卖出,这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市场上书籍的绝对数量非常大,基于对家长购买力的良好预期,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涉足早教和童书,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无书可买,而是如何买到合适的书。
无法要求每一位家长都成为童书研究者,但适当的了解仍然是必要的,否则我们只能依靠榜单或者“别人都在看”来选书了。我曾经在微博上集中介绍过几本可供参考的研究书籍,比如《好绘本如何好》、《幸福的种子》、《给孩子最棒的100本书》、《图画书:阅读与经典》、《阅读儿童文学》等等,即使是没有时间通读全书,我们至少也可以查阅某本童书的基本介绍和评价。
每当有人让我推荐书籍的时候,我一般都会问这样三个问题:宝宝多大了?看过什么书?宝宝看书是为了什么?我们自己在为孩子挑书的时候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考量。根据宝宝年龄和阅读能力为他们选书,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很多绘本研究书籍都注明每本书的适宜年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阅读是一个贯穿孩子成长的事情,因此,我们在为孩子挑书时应该考虑到渐进性和系统性。虽然我不赞同阅读一定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但我们在挑书之前不妨想想,是为了帮助孩子解决某个问题,还是为了教给他们知识,或者是仅仅只是感受美,想清楚之后再去挑书会更精准。
试读很有必要
我们应该给孩子足够的自主权,但必要的把关仍然是必需的。为孩子选定一本书并不意味着把关的结束。
上文提到的给畅畅买的书也是被人推荐过的,我不能从根本上彻底否定它,但至少我敢肯定地说,这本书不适合畅畅,如果我当时能事先看一遍,这本书我就不会给她读。所有的推荐和研究都是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而只有家长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最后一关只能由家长自己来做。
除了内容上的把关外,试读还能考察一下拿到手的这本书的文字。在能自主阅读之前,孩子需要我们把书“读”给他们,有很多翻译过来的书籍,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读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信达雅”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我们通过试读,可以将一些读起来不那么顺畅的地方疏通一下。
本月畅畅最爱的书:《地上100层的房子》、《地下100层的房子》、《我和爸爸》、《我和妈妈》。
本文为《妈妈宝宝》“畅畅的阅读故事”专栏约稿,平面媒体请勿转载,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