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ofblog历程

(2009-02-09 11:27:28)
标签:

博客

副刊

晨报

ofblog

文化

分类: 原创儿童文学

   多年前,当我还用崇拜的眼光看着师兄王正鹏的时候,他喝了一口茶,慢悠悠地说:“我看你将来还是适合去个副刊”。说者有意,听者无心,青春期过后,我就自认为已经从文学青年蜕变成社会青年,从来也没有觉得报纸或者杂志的副刊对自己有多么大的吸引力,正鹏的建议也被我们后来很多新的谈话迅速覆盖,研究生毕业后,我也阴差阳错地去了电视台,从此文字作品基本为浅显的电视文稿。如果不是看了他的新近的《ofblog属于什么流派》,我很难想起这番往事。在这篇文章中间,他把我的“童心园”博客定位为副刊,看来正鹏一直坚定地认为我“适合去个副刊”。

   有现代报刊以来,副刊有过两个黄金期,一是民国时期,《晨报副镌》这样的沃土孕育了很多具有启蒙意义的新文学种子;二是上个世纪80年代,副刊成为疗养院,慰藉着许多文学青年敏感而脆弱的心灵。此后,副刊渐渐衰落,甚至成为关停并转的对象,以现在北京市场上的报纸为例,真正保留了副刊的只有《北京晚报》一家,其他报纸上的一些生活化的小文章大致应该算作“段子”。

  我理解副刊的特点至少应该有两点,即“软性”和“生活化”,所谓“软”是相对于大块的、时效性很强的各种评论而言,读起来轻松,这是一个气质评价;所谓“生活化”,是指着眼于一些比较有情趣的题材,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童心园”确实属于ofblog的副刊。

   加入ofblog也是在正鹏的推荐之下,一贯有发言欲望的我,犹豫了很长时间后决定开个实名博客,长久以来,我固执地认为那种挂在各门户上的匿名网络日志式的博客,除了能让自己写点生活中的油盐酱醋外,对积累思想毫无裨益。接下来就是正鹏在英伦遥控指挥我联系上詹膑,ofblog接纳了我,童心园顺利地开通。

   名为童心园实际寄予我两个希望,一是最表层的意思,就是关于儿童题材——事后我才发现原来有一大堆的幼儿园起了相同的名字;一是取自李贽的“童心说”,我向来觉得童年可以消逝,而童心则不可泯灭,在电视台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做过一些故作高深的专题和纪录片后,我转向与儿童相关的问题研究也正是基于这个认识。

   只不过当下的事情太多,大家有限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一些大事件上去,儿童这块始终是个小众,这也可能是“童心园”理所当然成为ofblog副刊的一个重要原因。

   按照詹膑的构想,ofblog应该成为一个类似于《纽约客》那样的杂志化的博客群,所以各种风格的文章都是需要的,宏大叙事、深入思考就交给“财经夜谭”、“尔力的光亮”去做吧,现在的正鹏已经颇得麦克卢汉之精髓,说出来的话都像压缩饼干,每次只能少嚼一点,否则喝完水后一定会涨肚。以对品牌和传媒的了解,吴青松已经顺利地向媒体策划人转型了;新媒体研究就交给“传媒边缘”吧,以郑治兄的强大技术实力,定会让ofblog站在新技术的前沿;看中东,就看TARAS,秦轩是我自萨义德后知道的又一东方学研究牛人;“失火的枫”本身就是很有画面感的一个名字,忍受着异国他乡诸多不便的伯韩老弟,常常用诗意而充满张力的照片向我们展示他的蓬勃朝气;作为CCTV策划人的徐立军总能给我们带来央视制作流程中的核心秘密,他是央视的大脑之一。

   童心园”就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吧,她能让ofblog这个圈子多少有点烟火气。

   最后麻烦詹膑老师在百忙之余写个RSS订阅教程,用受众分析的理论研究的结果是,“童心园”的主要读者群不是擅长掌握网络新技术的人群,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用收藏网址或者直接敲入网址的方式回访我的博客,麻烦詹老师培训一下他们,就像当初培训我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