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曾经出过一批水墨画风格的美术片,有《牧童》、《鹬蚌相争》、《小蝌蚪找妈妈》等等,用水墨画来制作美术片,真是个创举,尤其是跟民乐配合起来,意境很美,像江南的小桥流水。
记得小时候,这些美术片老在电视上播,常常是在一个整点节目之前,美术片进来,也许是因为那个时候的栏目少,广告更少,所以会有大量的边脚废料时间,也正因为是在补节目的空,所以常常美术片还没完,正式节目就开始了。在我印象中,很多美术片都没有完整看过,大量的是片断式的记忆,不过这个童年记忆十分美好,以至于我还曾经以那批美术片的标准衡量过现在的国产动画。
昨天,终于完整地看了一遍《牧童》,那感觉类似于多年后见到初恋情人,毫无兴奋可言,彼此反倒开始怀疑自己当年的眼光。看的过程中,我总是再想,怎么还没完?儿时那种抱怨节目中断美术片的心思荡然无存。
可见,相看两不厌真是个很难的事情。
想想《牧童》依然是那个《牧童》,变的是我的口味,而这个口味被好莱坞化了。
好莱坞喜欢故事
喜好故事是人的天性,看一个片子最直接的心得是:它到底在说什么?在好莱坞的编剧教科书里,故事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甚至有一本教材干脆就叫《故事》,好莱坞的电影不用说了,即使是不入流的电影也都是在努力地讲一个还算圆满的故事,动画片也是如此,在好莱坞本土素材渐渐挖掘得差不多后,他们可以从世界各国的民间传说中去找题材,比如《埃及王子》、《阿拉丁神灯》,还有《花木兰》等等。
而这些片子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审美,看片子首先是在看故事。反观《牧童》,画面很美,镜头也很讲究,就是根本没有什么成型的故事,大段的展示,没有来由的梦境,甚至可以将全部的动画片的梗概可以概括为,一个小牧童写的作文《我的一天》。
没有冲突,没有意外,这样的片子很难吸引观众的长久兴趣。
好莱坞强调细节
14年前,当我第一次看见《狮子王》的时候,最大的惊喜是,动物居然能做出人的表情!这是好莱坞拜技术所赐,也是他们一直强调的“细节决定成败”,在很多好莱坞的动画片里,是真正地实现“拟人化”,迪斯尼的那些动画片中,人和动物的界限在渐渐模糊,这样的做法首先是能吸引孩子,在他们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有过和动物十分贴近的阶段,想想有多少孩子是需要抱着动物小布偶入睡的就知道了。
在《牧童》里,最成功的是那些小鱼、小树,可能这也是水墨画最擅长表现的物体,最失败的就是那头牛,虽然以牛入画是中国画的一个传统,但画马、画牛从来是重写意轻细节,而作为《牧童》里重要道具的牛,是需要嬉戏、行走的,绕不开写实的做法,遗憾的是,这一写实,让牛变得像狗,尤其是行走的时候。
好莱坞需要类型化
虽然“类型化”会排斥创意,但它能提供一个框架,比如人物关系,比如冲突类型等等,这个标准又是好莱坞建立起来的,《海底总动员》这样的片子就很类型,那条热心而喋喋不休的鱼就是按照好莱坞常有的黑人形象来设计的,新近的《赛车总动员》,范伟配音的那辆破车也是按照一个“有缺点的好人”来设计的。一部片子里的单个人物可以不用出新,因为人本身就是容易被类型化的,如果要出新,那就必须通过不同人物的组合,让一部片子出现比较新的人物关系,这就好比相同的棋子,最后能有不同的棋局一样。中国电影似乎比较排斥类型化,动画片就更谈不上了。
当年的那批水墨美术片,都是大家的作品,《牧童》的作者是李可染,《小蝌蚪找妈妈》的作者是齐白石,其中的任何一个镜头分开来看都是艺术品,只不过当我们的口味被好莱坞化后,我们对片子的要求更工业化了一些,所以这些美术片还是该当作美好记忆,没事的时候少去翻腾为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