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入江湖岁月催,由京剧老视频想到的

(2009-01-22 02:32:18)
标签:

京剧

视频

迟小秋

李胜素

张火丁

文化

分类: 戏曲评论

   互联网时代,鼓励了个人爱好,也弘扬了分享精神。在很多视频网站上都能找到京剧视频,新近的如春节期间的晚会,甚至演员的走穴演出,古旧的有二十多年前的电视演出,当然还有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京剧电影。

   那几部记录大师影像的电影最核心的是史料价值,至于艺术价值显然不能跟他们正当年的时候相提并论,那个时候梅大师年纪大了,贵妃的雍容中难以掩盖憔悴;程大师也发胖了,吴导演用了很多方法来掩饰这个缺憾,奈何《荒山泪》本身就不算他最得意的作品,仔细想想也就是“逃山”、“抢子”两处的身段可看,至于唱段也就只有那个西皮慢板,“谯楼上”了。

   大师的影像有其特殊性,在他们当红的年代最多只能灌唱片了,而赶上电视技术普及的年轻演员就幸运得多,只要他们愿意,几乎每一次演出都会有电视台正规的视频,或者是戏迷们自己拍摄的录像,因此找到当红演员的视频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难得的是能淘换到他们早期的一些演出片断。

   网上能找到80年代李维康在春节晚会上表演的《霸王别姬》,90年代张火丁的《北国红菇娘》、《六月雪》,李胜素的《红线盗盒》,还有迟小秋彩唱的《梁祝•哭坟》。

   我的兴奋源于:这些段子她们以后演得少,所以新鲜,另外,那个时候她们要青涩许多,今昔对比,能看出他们成熟的轨迹。

   不过看完之后,又有一些感想,当年他们的戏路要比现在宽,而且直观地看,表演要比现在辛苦得多,现在来看,她们各自常演的通常也就是那么几出,甚至几段,感觉当年是在上大学,如今则像念博士,研究得越来越专,也越来越窄了。

   想来原因大致该有这么几个:

   1.电视影响下的戏曲表演,使她们必须用自己最拿手、最独到的唱段来保障演出质量。电视是一个放大器,既能保腕也能伤腕,所以必须万无一失。

   2.戏份戏码讲究个平衡,同一个门派中,某人常演的段子,其他人尽量不去戗行,尤其是在一场演出中,最典型的就是晚会了。

   3.戏迷的反应影响到演员的选择,名家名段常常完成了对戏迷最基础的普及工作,戏迷爱听熟悉的戏,知道在什么地方叫好,这对演员来说也是一个定心丸,如果唱一个生段子,台下的冷场多少会影响到他们的表演。

   4.难以回避的年龄问题,不得不承认演员是有黄金期的,过了这个阶段,气力、身段都不如以前,很难再去演那些吃劲的戏,大师如此,名角也如此。

   虽然我不是很喜欢经过电视改造的戏曲表演,但如果从保留演员最佳表演的角度来说,还真的感谢电视,它记录了影像,同时也廉价地传播了影像,否则一些出色的表演真是“看一场少一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