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木偶大师黄奕缺走了

(2009-01-07 18:43:49)
标签:

木偶

黄奕缺

驯猴

文化

分类: 儿童传媒观察

   黄奕缺大师的名字也许没有他的作品那么著名,有一段提线木偶剧《驯猴》便是他的得意之作,另外在雕刻木偶头方面,黄老师也颇有建树。

   很多时候,人们在怀念大师的同时,也总是在担心他们所代表的某种艺术,比如相声,比如木偶剧。

   中国木偶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只不过那个时候是叫“傀儡戏”,而把被人操控,自己毫无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叫作“傀儡”也正是与此有关,以后木偶大致又分成了布袋木偶、提线木偶和仗头木偶等几类。

估计在各类现代娱乐活动产生之前,木偶戏会是人们农闲或者聚会时的重要节目,但在广播、电视、电影的面前,木偶戏自然也就败下阵了,不过在影视中还是能找到木偶戏的身影,算是一种旧的娱乐方式向新的娱乐形式的妥协,国内曾经有一个叫《小叮当》的木偶电影,还有《大林和小林》的木偶电视剧,国外则在《音乐之声》中伴随那首著名的《牧羊人之歌》有很大一段木偶表演。

   此外,木偶戏可能也就是在一些地区盛行了,如同地方戏那样,而走入剧院的木偶戏往往被认为是给孩子看的,在北京有一个中国木偶剧院,常常演一些改变自传统故事的剧目,类似《大闹天宫》之类的。木偶剧院在主打“亲子”招牌,所以往往每次至少能卖出两张票去,不过,这只能看作营销上的策略,并不代表木偶剧自身的红火。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师的离去更是在人们心头凭添了几许忧伤。

  和很多地方文艺有相似的地方,木偶戏是依靠师徒传承,而个人的修炼更是依靠天赋和现场发挥,闯江湖的经历也产生了无数类似“春典”的行业规范和禁忌,这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本身的发展,所以某些独门绝活会随着某个人的离去而永远消失。不知道,随着黄奕缺离去的,还有多少技艺。

  国外有一些专业的木偶剧团,也常常来中国演出,他们的受众群应该不仅仅是儿童,所以会一些中国小孩在看外国木偶剧的时候被吓哭了。

  其实在现在的一些少儿节目中,还是能看到木偶的表演元素,像一些演播室节目中的小人偶等等,而人偶的定位通常是搞笑角色,不过这样的节目针对低幼的居多。如果从木偶设计和制作上能再精细一点,性格的塑造再丰富一点,观众的范围将会更加广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