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下到地上,贾樟柯的摄影机终于放到了三角架上,他的镜头也不再摇摇晃晃了。
《三峡好人》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关注社会变迁中的普通人,类似记录片的拍摄手法。
虽然贾樟柯的作品不算多,《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还有这部《三峡好人》,但从一开始他就受到关注。和一些年轻导演一样,贾樟柯最初的作品先是隐秘性流行,在盗版盘的帮助下,依靠口耳相传被大家熟悉,尽管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在影院里看过他的任何作品,但大家还是很耐心地期待他的每一部电影。
贾樟柯开始拍电影的时候,“地下电影”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了,也不再是一个足以吸引人注意力的噱头,他的独特之处则在于,把注意力放到“正在发生变化的普通人的生活”上,而不是像一些没有开禁的电影那样关注某个特殊时期的人,也不是像一些地下电影那样拍摄城市边缘人。他的电影,尤其是《小武》,就像把摄影机放到了大街上,芸芸众生,人来车往。
也正是从《小武》开始,贾樟柯确立了自己的电影风格,并且一直持续了下来。
题材保持一贯性。
贾樟柯最熟悉的是汾阳生活,所以他所有的片子都打上了汾阳的烙印,即使是像《三峡好人》这样的片子,也同样说的是几个山西人的寻亲故事。
汾阳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晋中小城:黄土、窑洞、煤矿、窄马路,但外来文明不可阻挠地影响着它,冲击着这里的年轻人,《小武》、《站台》、《任逍遥》和《世界》无一不是在说变迁之下的焦虑,《三峡好人》更是如此,说的是沧海桑田,剧中人物的一句台词:“两千年历史的古城,一年要拆完”,电影开始不久,透过寻亲的韩三明的眼睛,不废的长江滚滚东去,要找的地方已经成为江心的一个小岛,如果说记忆会与某些地方有关,那么江水洗刷掉的会是很多人的记忆,《三峡好人》中的寻亲的山西人都只是线索,贾樟柯更多的是要表现当地人的生活状态,有争端,有暴力,有无奈,当然还有人与人最质朴的友谊。
贾樟柯习惯观察的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中小城市的市民,他之前至少没有一个导演会持续关注这个题材。和张艺谋早期的作品不太一样,在张导电影里出现的最普通的农民也有一颗战天斗地的心,他们往往迸发出超常的活力,像秋菊,像魏敏芝,贾樟柯电影里的人物,始终存在着矛盾,这些人不甘于现状,但挣扎的结果又都只能回到起点,因此他们对待美好生活的态度,永远是憧憬和失落相交织,而这,正是中国小市民阶层最大的性格特点。
在中国,小市民生活很难成为吸引导演的主流题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的生活不像农村生活一样,对电影最主要的观众群有“间离效果”,另外,既不具备供人怀旧的条件,又不像大都市生活那样有着虚幻的诱惑力。然而,市民阶层又是中国最普通的阶层,市民气又是很多人身上最典型的气质,从这个意义上说,观众应该感谢贾樟柯,他为大家提供了一面镜子。
标志性的演员,标志性的拍摄方法。
大概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经常用的演员,贾樟柯习惯用一些非专业演员,不过经过几部片子的磨练,王宏伟,就是那个戴着遮住自己半张脸眼镜的“小武”已经很老道了,而赵涛经过担纲《世界》的锻炼,现在的演技日趋成熟,只是她渐渐显老,不知会不会影响到以后的戏路。王宏伟和赵涛已经成了“贾家班”的御用演员,也成了贾樟柯电影的标志之一,在《三峡好人》中,按王宏伟的年龄,不太适合演那个寻找16岁女儿的男主角,所以贾樟柯启用了韩三明,但王宏伟还是客串了几场戏。
其他配角,都是当地人,这也是贾樟柯常用的手法,多少有点就地取材的意思,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电影在气质上更加接近生活。
贾樟柯电影有点记录片的味道,选景和镜头设计都不刻意,当很多记录片导演用了诸如“情景再现”之类的电影手法时,记录片的真实性就遭到了怀疑,而在很多一些记录片导演开始在意拍摄成本时,他们就压缩了等待的时间,偶尔会安排冲突和意外,这些做法都让现在的很多记录片看起来像电影。而贾樟柯正相反,他虽然拍的是电影,一切都是在安排和设计之中,但他尽量消解这种有意,让片子看起来很像“真的”。最典型的例子是,《站台》中,他特地运用了大量中景和全景的镜头,让镜头的视角更像人观察生活的角度。若干年后,《三峡好人》也许会成为一段历史资料,因为那些打着记录片旗号的片子,并没有反应某些历史真实,而贾樟柯至少努力了。
贾樟柯还善于把握一些生活细节,最突出的是他对各个时期流行歌曲的运用,流行音乐是时代的一个标志,也是市民生活中的重要因素,会唱某个正在流行的歌曲是一个时髦的标志。在《三峡好人》中观众听见了《两只蝴蝶》和《老鼠爱大米》,并且这些歌曲不是简单地作为背景音乐或者配乐,而是参与了叙事。而《站台》和《任逍遥》更是用一首首流行歌曲串起情节。
当《三峡好人》进入电影院的时候,遭遇上了重金打造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随后就是贾樟柯和张艺谋的口水战,其实如果换个思路来看,这样的争论实在没有必要,两部片子无论从创意还是拍摄方法还是运作上,都是不同的类型,所以用来比票房实在是没有道理。
再打一个简单比方,《满城尽带黄金甲》就好比是工业化的大餐,未必有味道,但很有卖相,适合社交性的请吃,而《三峡好人》则好比是一道家乡小菜,适合个人去体味,其他人,可能会因为口味相左,只能客客气气地说“我现在不饿”,然后慢慢走开,要比较这样两种菜品的价钱,确实有失公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