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跟着“神奇校车”去旅行

(2009-01-05 17:55:56)
标签:

图画书

认知类

儿童

神奇的校车

育儿

分类: 儿童文学评论

   《神奇校车》已经出了三个系列了,还有继续出下去的趋势,总得来说它应该是比较优秀的认知类图书。

   与儿童文学作品不同的是,“认知”是一个很实际的事情,家长往往会认为教孩子知识的书肯定没错,很容易认为这样的书是安全的,所以认知类的书很容易赢得家长的信任,这是它们与纯文学作品相比较而具备的优势。但也正因为认知类的图书进入市场的门槛比较低,很容易就某个题材蜂拥而上一大批,看看书市中有多少个版本的“学拼音”,又有多少个版本的“学唐诗”,就知道这个领域是多么需要创意。

   《神奇校车》在美国本土已经获得了很多奖项,甚至一个系列中的每一本书都得了不同的奖,第一辑是“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100种优秀图书”之一。

http://photo4.yupoo.com/20070113/232218_470491557_m.jpg

 

   要说《神奇校车》最突出的特点,大致有这么几个。

   第一, 将知识点“故事化”。

   如何让认知类的书籍变得有意思,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办到的,要不然为什么科普类的小文章反倒会难道一大批科学家。单纯的知识点既分散又枯燥,简单的罗列基本属于教科书的常规做法,很难吸引小孩,“寓教于乐”本身是个很高的境界,只不过因为常常流于口号,所以它也多少显得可笑。

   《神奇校车》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把一些知识点成功故事化,用一辆可以变大变小,任意出入各种环境的校车带孩子们去领略各种新奇,比如去海底探险,去漫游电世界,去人体感官旅行等等。光这个形式就足以吸引孩子,虽然这种故事模式不新鲜——在各种儿童剧里面已经被一次次地使用,但要在一本认识类图书里用这样的故事模式还是很新鲜的。想想小时候学过的很多科普作品,如今能记得起的就是《小灵通漫游未来世界》,还有一篇想不起来名字,只记得内容的小短文,作者模拟一颗西瓜籽的语气,漫游人体,目的是为了介绍人体的消化系统。

   有了故事模式,便有了人物塑造,孩子们的老师弗瑞丝小姐,古怪精灵,常常弄出点笑料,是孩子们偶尔取笑的对象,弗瑞丝小姐很像陪着孩子做试验的白头发老博士,不小心弄出的状况总是让他很尴尬,这样做的效果就是从一定意义上满足了孩子“看笑话”的心理。

   第二, 图文并茂很重要。

  认知类的图书,图肯定是有,但通常是起说明作用的图纸,但因为《神奇校车》有故事,所以插图的内容要丰富很多,而且很多图本身就是在说故事,所以孩子读起来会觉得很有趣。

   第三, “小插件”作用大。

   光说故事,只是大略地说明科学道理,而“小插件”则是进行有益的补充,在《神奇校车》里用插图和文字补充一些背景知识,或者干脆教孩子如何做试验等等。

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然后才是学知识,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应该被每一个打算做儿童产品的人牢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