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节目总是需要一个又一个新的创意来当强心剂,平民选秀红火了两三年后,大众再次把注意力放到明星身上,现在好几档秀明星的节目伴随争议又火了起来。
每当说到“秀”,总令人想起金•凯瑞的《楚门的世界》,一个长大成人、娶妻生子的男人,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是一部肥皂剧的主角,生活了几十年的环境不过都是布景,邻居、同事还有老婆都是搭戏的演员,万念俱灰之下,他要逃离摄影棚,历经千辛万苦,驾着一艘小船,向天尽头驶去,最后船竟然撞到了一块蓝色的天幕上……
参加选秀的人实际上也就是生活在摄影棚里面的“楚门”,不同的是,他们一开始就知道这个事实,所以没有楚门痛苦,但也没有“楚门”那么入戏,如果某天,选秀节目不再吸引人,这将是最本质的原因。
基于电视强权的选秀,其实又是在挑战强权
如果电视不是大众强势媒体,选秀节目就失去了意义,电视可以把一个真人秀的过程详细地拍下来,并且借助各种手段放大细节,这样的节目无论是从戏剧性还是可视性上来说,都超过任何一个小品。
但是选秀的绝不是真正的“普天同庆”,而只是一个大家需要各取所需的事件营销,广告商借此花钱做广告,电视台借此拉动收视率,获得广告收入,做着明星梦的人希望借此上位,大家把自己的动机暂时统一在一场巨大的“秀”上,秀完了,各自散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选出来的明星们最后也不了了之的一个原因,再加上各类选秀同质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同一个时期,到处都在选秀,最后选出了一大堆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均摊的资源就很少了。
最近“红楼梦中人”的选秀,稍微不同的地方就是,它为每一个参加者预设了相对明了的前途:毕竟能出演一个角色,如果不是这一点,再加上《红楼梦》本身的魅力,进入强弩之末的平民选秀实在很难再吸引多少注意力。从活动现场的短信投票来看,已经不能与选秀节目风头正健的时候同日而语了。
盼人“出洋相”,观众某一天也会盼累了
当平民选秀节目红火的那个夏天,有人言过其实地说,这是“庶民的胜利”——这词似乎只能用来形容“五四”启蒙,其实,惹来大家关注那场“秀”的原因有太多太多,今天看来,人们可以不喜欢它的过程,可以不喜欢它选出来的所谓明星,但不能忽视的是,电视节目对大众心理的利用。
在这个被尼尔?波兹曼称为“娱乐至死”的时代,观众对扑面而来的大众文化无能为力,很多时候是懒得思考的,终于等到了一个能多少表达自己好恶的机会,大家哪有无动于衷的道理?尤其这个时候,有人牢牢把握观众的这种想法,制造出一个又一个事端,使观众欲罢不能,这背后有更大的操盘手,他们撩拨着大众的欲望。
如同吗啡只能暂时使人兴奋一样,秀完后,观众也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轨道,以后不断复制的一些平民选秀很难再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了,因为无论是出洋相,还是煽情,观众看一遍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就像抖开的包袱,像揭了门子的魔术,再演就只能现了。
于是,现在又有了明星秀,虽然有选的成分,但实际都可以理解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跳舞也好,唱戏也罢,不过是玩个反串,这样的模式在各类晚会的小品上也见过,所以这类节目到底能走多远,也不好说,如果创意平平,那就只能依靠操作了,而操作就有许多不可确定性。
其实,国外的一些选秀节目,没有那么多虚的,直接就是高额的奖金,所以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都值得为了这个钱的去处看一看,而国内的这些选秀,明星的名和利不需要通过它来确认,平民飞升的希望也很渺茫,选出来的明星不过是获得了一个资格证,就好比从驾校考了驾照,并不代表说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司机了,上路怎样,还需要自己去练,可惜大量的平民明星常常被领到一辆车边,有人告诉他们:“这就是你们的车”,然后就没了下文,平民明星也就隔着玻璃看了看,连方向盘都没有摸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