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开国第一宴的千层糕来自印度(四)
文/王明军

“婆罗门轻高面笼蒸”是“烧尾宴”第四款食点。五代陶谷注释的“笼蒸”,这很快把人们的猜测引到高桩馒头上来。但是只要你细想,高桩馒头除了发面,基本没什么技术含量,怎么可能轻易摆上御膳的席位上去?那么“奇异”之处究竟在哪里?
所谓“轻高面”,早在战国时期《事物绀珠》就记载有“秦昭王作蒸饼”;东汉的针灸始祖涪翁曰:“起胶饼即今之炊饼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讲的更清楚:“起面也,发酵使面轻高浮起,炊之为饼”。解开谜底的另一个方向从解释“婆罗门”着手。
“婆罗门”乃古印度教的专用名词,也是现在流行的印度教的古代形式。婆罗门教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也因崇拜梵天及有婆罗门种姓担任祭司而得名。据《高僧传》记载,东汉永平年间,一些婆罗门教士随许多佛门高僧相继来中国布道。唐代佛门诗人清江就有与婆罗门教士有应酬交往经历,留有《送婆罗门》诗一首;诗人刘禹锡为感谢婆罗门教士为其治愈眼疾,赠诗一首传世:“三秋伤望远,终日泣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蓖术,如何为发朦?”由此可见,印度的宗教、医学、饮食与中国的交流历史久远,影响深刻。
印度“婆罗门轻高面”一定有它区别于唐代“高桩馒头”的地方,而且还有一定的制作技艺。婆罗门轻高面究竟为何物,请看下图。

这是新疆古高昌国附近阿斯塔纳墓葬群中出土的唐代食点。人们不难认出这长三角和正方型的食点就是婆罗门轻高面!婆罗门轻高面就是我们当今耳熟能详的千层糕;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第一宴上用的千层糕!这么蹊跷,读者定会疑问,凭什么这样认为?因为新疆阿斯塔纳出土的唐代食点,代表了唐代最为传统、时尚、顶尖烹饪技艺;代表了华夏南北各地的寒食经典!其实,随葬的唐代精美点心并没有在高昌国流行;它们并不是汉族移民的遗物;更不是墓主人想要享用的升天美食,它们只是高昌国王公贵族豪宴所必须的道具而已。(此话怎讲,疑窦丛丛,先卖个关子,后面的更新博文将一展精彩论述)
印度“婆罗门轻高面”能在“烧尾宴”中出现,可见这款食点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其实,印度的远古佛教、医学、饮食文化成就,都应该来中国研究。目前在藏南领土问题上的龙象之争,实属遗憾。唐代“婆罗门轻高面”(千层糕)能如此完整地保留传承至今,不得不说是奇迹,它就像印度薄薄的飞饼一样,广受国人的欢迎。
许多食点的名称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同,就像很少有人把“巨胜奴”与当今的麻油馓子联系一样。北京和扬州都说千层糕是自己的传统名点,反正一个锅里的也无所谓,好在印度人不像韩国人热衷于抢文化。
从出土的千层糕看,还比较粗糙,不像我们当下的点心师要做到六叠,达到六十四层的“轻高”程度。千层糕和其它的大唐食点并没有在新疆的土地上传承,因为唐代的高昌人只是把这些食点做成风干的道具(看食),复制的是大唐宫廷豪宴的一种仪式摆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