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宋人吃肉的考究
文/王明军
宋代人吃肉较为精细,而且对肉的部位十分讲究。当然,这也是宫廷乃至贵族阶层的美食传统。早在战国时期的孔子就对肉食的部位做过明确的界定:“割不正,不食。”贫苦的老百姓恐怕有肉吃已经不错了,吃肉的准确部位恐怕只有贵族士大夫的专利,所以孔子也把这一标准归为“礼”而必须严格执行的。随着天地翻覆,沧海轮回,历朝历代庖厨们已经对各类肉食有了更为娴熟的烹饪运用,肉食各部位的使用更为广泛。从宋代的两款肉食可以看出,古人的烹饪技巧不亚于我们的现代人。
肉生法:
用精肉切细薄片子,酱油洗净,入火烧红锅、爆炒,去血水、微白,即好。取出,切成丝,再加酱瓜、糟萝卜、大蒜、砂仁、草果、花椒、桔丝、香油拌炒。肉丝临食加醋和匀,食之甚美。

肉鮓
生烧猪羊腿,精批作片,以刀背匀捶三两次、切作块子。沸汤随漉出,用布内扭干。每一斤入好醋一盏,盐四钱,椒油、草果、砂仁各少许,供馔亦珍美。

这是两款典型的宋代肉食,精选部位的肉丝和肉片做法,都比我们现在做得考究,都做了去血水工序。由于去腥燥做得好,也就无需加料酒了。“微白,即好。”鲜嫩度恰到好处。
可能是因为猪生来丑陋和肮脏,中国在远古猪肉就不值钱,而且少数民族的回民和伊斯兰教都把禁食猪肉写进教规之中。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有诗为证:
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东坡肉的做法,宋代文献资料都没有记载,是苏轼本人把自己较为特殊的烹饪技法用诗歌的形式流传了下来。
从大量的宋代杂记资料中,绝无红烧肉“浓油赤酱”的出现,所以我们也可以判定,东坡肉的调味还是以宋代广用食醋为主要口味的烹制方法。乳腐肉在那个年代已经有了,将一大块肉与“红乳腐烘蒸各五六次,内肉既酥,然后削其肤,益之以味。”(《影梅庵忆语》节选)

从两款宋代肉食的调味方式可以看出,宋代上流社会是以酸、麻、香为主流肉食的口味。
看肉生法,可以联想川味的“渔香肉丝”;看肉鲊又似乎是“蒜泥白肉”的前身。按现代的美食评判,古人的菜肴,有相当部分接近于“炝”。炝是把切成的小型原料,用沸水焯烫或用油滑透,趁热加入各种调味品,调制成菜的一种烹调方法。炝与拌的区别主要是:炝是先烹后调,趁热调制;拌是指将生料或凉熟料改刀后调拌,即有调无烹。另外,拌菜多用酱油、醋、香油等调料;而炝菜多用精盐、味素、花椒油等调制成,以保持菜肴原料的本色。温故知新,了解宋代美食,可以一窥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轨迹。
时代在变革,美食的制作方法和人的口味也会变化。
相关博文链接:
宋代美食:原味瓜齑笑红楼 
宋嫂鱼羹:宋代草民的爱国之举 
推荐群:上海酒店美食交流群(6518694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