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尹美玲小说《痰蒙心窍》

(2014-11-03 10:33:05)
标签:

原创

评论

 

                               浅析尹美玲小说

         《痰蒙心窍》

 

                                    文\ 李润湘

 

 

 

也许尹美玲是厚积薄发吧。2008年《丹源文学》创刊至今,她写的中短篇小说虽然篇数不多,可写一篇有一篇的分量。令我这个平时很少写文学评论的人来说,这次也手痒痒地想把自己读后的看法诉诸出来,与文友们探讨一二。

首先浅析这篇《痰蒙心窍》的主题思想。

从短篇小说的标题“痰蒙心窍”上浅析——表面是指得病的一种名称,实则另有寓意。而且,整篇小说,都是围绕这个“痰蒙心窍”写作的。当然,这个寓意,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答案。我感觉,笔者是意在体现和暗示主题思想的。身处在这个复杂的的社会里,如何生存、怎样生存,尤其是平民阶层,是由不得你自己的,是受诸种原因干扰的。主人公的老公“他”,“80年代后期毕业于一个中等专业学校,在单位也算是个文化人,再加上老公工作踏实,一进单位,便深受领导器重,大家都觉得,老公前途无量,是未来领导的不二人选。可是,五年过去了,老公的位置没动。”直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即将过去时,主人公“她”的大学同学集会时,“她”才看到了一番不同的风景……于是“她”的心里酸溜溜的,才引起“她”与老公提起“要么找找领导”去要官的一系列的滑稽场面。从此后,他们的感情上、工作上、生活上、自然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与不测……

值得提的是,在老公住院期间,笔者为了加深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小说的第7小段的中间,引出了一个小人物“国栋”。国栋是老公的同事兼朋友。“原来,正当国栋雄心勃勃等待提拔的时候,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民主生活会上,老公不会虚构,也不会避重就轻,提了一条有关人事上的,非常尖锐的意见,耽搁了国栋的提拔,从此国栋与老公结下了仇怨,永不往来。从这里,读者不难看出老公的人物性格了。其实,国栋的提拔与否,与老公的提意见并没什么关系,只是上级领导玩了一个手腕儿而已。这说明,小说的另一层意义告诉人们,不论干什么事情,都是建立在摇摇欲坠的关系网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失去了感情,失去了道德,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仁义礼智性。

但是,作者并不以此为满足,就又引出一条线索,生挖出一个与他们,同住在一个病号房间的“2床病人(城建局当局长)、与2床病人家属”。小说围绕着主人公“她”与2号家属的一系列的对话和心理活动,各号人物纷纷出场……不论什么人物出场,都围绕一个中心,人心向左,各为自己的利益出发,“痰蒙心窍”,不可自拔…… 但是,笔者并没有忘记小说的主旋律,又生挖出一个平时与“她”不很对劲的小叔子。巧就巧在这个小叔子的出场,别看他出场不多,但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小叔子平常说话难听,可这次小叔子到病房后,却把一张房卡扔给“她”,说,“去,医院旁边,如家宾馆,好好洗个澡,睡一觉。”这一个小小的细节,正如作者在“创作谈”中所说,“这篇小说的情节完完全全是虚构的,除了那份感动。如果,文章里那份感动还在,还能让读者动容的话,对我无疑是肯定的。”我就被感动了。

这就是小说布局的巧妙之处。说实在的,标题,乃小说的眉目,反应小说的主旨、格调和色彩。好的标题,能给读者一种好印象与新鲜感,继而产生一种,急于一睹为快的强烈愿望。笔者这个小说标题就产生了这种效应,产生了加深主题思想的效应,至少,在我的心里产生了这种效应。因为小说的整篇布局都是围绕这个标题展开描写的。

其次,浅析一下小说的叙事角度。

如果说,小说的开头是给作品定调子的话,那么,小说的叙叙事角度,非常关键,因为它左右着小说的顺利进展。一般说来,小说的叙事角度有三种。一是全知全能的叙事,二是有限制性的叙事,三是纯客观的叙事。从作者开头简短的“好想睡觉!”四个字,与第二行紧随着就写“可是,不行,他们不让他睡”的句子来分析——什么是“他们”?一个“他们”的出现,就蕴含着一个群体。这就不难看出作者是采用全知全能的视觉来叙事的,而且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作者是擅长用第三人称写作的。这有利于作品的展开与回味,同时也说明作者在给小说定调子的时候,是煞费心机、反复考虑后才这样写作的。这种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能渗透在小说的每个角落,尤其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举例说明,小说的10与12小段,老公的模糊记忆链儿与主人公“她”的回忆,剔透地写出了夫妻俩的性格与人性。假如采用第一人称的话,那就有些局限性了。

再次,主观分析这篇小说的写作结构。

笔者这次在写作结构上,与往次不同点是,,大胆地采取了相互交叉的结构来控制整个小说的局面——即从小说全文15个小段落来浅析,开头先写小说主人公(她)的老公“他”,模模糊糊登场后,小说的第2小段,就有意撇开不写主人公的老公“他 ”,直接描写开主人公“她”与2床病人家属的一些情景。而且,再往后阅读,均是“病人老公“他”与主人公“她”与其他人的,相互交叉的描写情景。这种写法,如果驾驭不好很容易掉链子,使读者产生一种零乱不想读下去的感觉。可笔者以老练的轻松笔调缓缓地一层深入一层,直到主人公的老公“他”与2床病号出院后的一系列交代,每个小段落都用巧妙的悬念把读者带入到笔者的描写中,与笔者共同承担那份焦虑、承担那份儿心酸。

最后浅析《痰蒙心窍》的语言

文学大家汪曾祺有句名言,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笔者这篇小说语言,与过去发表小说的语言相比较,最大的不同点是,在小说中舍去了大量的形容词,而平实地采用一些非常感人的短句子映入读者的眼球,使读者读起来就不那么沉重了,原本一篇很沉闷的小说,采用这么一种很轻松的语句描写,就显得有特色了,也为笔者完成自己的写作创建了一条全新的语言路子。可以说,这是笔者在语言上的一次小小尝试,望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另外,提一下小说的结尾。

小说的结尾如果收得好,可以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可我感觉小说的结尾处,笔者似乎有种疑虑,不敢大胆地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写出来。比如2床病人牛局,(因为牛局代表着基层的领导层面)病情那么严重,很快就能上班吗?是不是有些牵强附会?还有那个与牛局在一起上班的副局长(说他是小人),也是轻描淡写的写了几句。笔者把牛局与那个副局长放在最后结尾处,当然是与小说主题有关系的。但是,按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来浅析,这两个小说人物,圆形人物称不上,扁平人物,也牵强附会。当然,我不尽然说的对,大家可以共同来探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