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诱发了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旱情?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章 |
长江中下游流域今年入春以来遭遇干旱,引起各方关注,已成为媒体近一时期重点报道的话题之一。
与去年西南五省发生过的大旱情况不同,长江中下游区域毕竟是多雨区,三月份以来降水量尽管较常年平均降低了50%左右,但依然有近200毫米的平均雨量进账,并未造成农田墒情显著恶化。但江河湖泊的水位确实下降了不少,对水产、水电、水上交通的影响会重一些。
有人将旱情的发生归结为三峡工程的影响,显然依据不足。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区水面增大,改变了当地大气的水汽、热力等条件,对局地小气候产生一些影响是可能的,但区域性干旱的影响范围达近百万平方公里,涉及到的大气影响系统会达数千万平方公里,就难以用一个水面不到1千平方公里的水库产生的影响来解释了。
另一种说法是将旱情起因归结为气候变化,从大的背景而言,或许有一定道理,只是太笼统了。气候系统的五大圈层相互作用过于复杂,要想将其因果关系解释清楚绝非易事。
发生这类旱情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但总体而言,还是应该从直接诱发干旱的大范围气候背景异常变化的角度来查找,顺藤摸瓜,才算正路。
一般来说,所谓干旱,无非是降雨量不足。而产生降雨至少要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水汽输送,无水源则不会有降雨;另一个是水汽在某一地集中,辐合上升,有上升才会有凝结,凝结后的水滴才会落地成雨。
根据这两个条件,不难解释为什么我国总是南方雨多,北方雨少。携带充沛水汽的偏南气流从西北太平洋和印度洋吹向我国南方地区,常在这里与从北方南下的干冷空气相遇,形成辐合上升,产生降雨;而这类偏南暖湿气流到达北方的机会要少许多,从而造成北方雨水少于南方。
那么,在产生干旱的情况下,查找原因的直接方法是要看看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上升的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哪些异常。
从实际观测到的情况看,今年以来,流向我国的偏南气流确实发生了变化,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水汽应算正常,因此我国西南地区的降水不算少,较去年的大旱有了明显改变。而来自南海的偏南气流则明显偏弱,这是造成南方地区少雨的直接原因。
再进一步追究偏南气流偏弱的成因,这要涉及到对偏南气流影响较大的副热带高气压了。副高强则西侧的南风强,副高弱南风则弱。今年以来,副高总体偏弱,位置也偏东,无法向我国南方输送足够的水汽,显然是引起干旱的重要诱因。
问题到此显然还没完,副高又缘何偏弱呢?原因要更复杂一些,超出了大气圈的范畴。较易看清楚的是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的冷海温事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拉尼娜现象。这次拉尼娜事件是于2010年7月开始的,位于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出现持续冷海温,可以影响到其上空大气环流流向的异常。海表冷,有利于空气下沉,从而加强了赤道区域的瓦克尔环流,使副热带高压在西太平洋减弱。且这一影响从去冬已开始,持续了半年以上时间,使长江流域的江河水位逐步下降。
目前拉尼娜事件已结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应逐渐恢复常态。因此,长江中下游降水有望增加。只是前期雨水已偏少了许多,要想恢复常年水平,较难了。
以上这些分析,能够总体上把握产生干旱的直接气候背景原因,但对全球尺度上更多系统相互影响没有再进一步追踪。若再进一步发问,拉尼娜现象是每隔几年就会发生的事件,为什么偏偏此次对长江中下游降雨产生如此影响呢?这就需要进一步从事件发生的具体时空、强度和更多影响因素深入研究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