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雷达站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记 |
前不久去了海南三亚,终于见到了新建的天气雷达耸立在了邻近海边二道湾旁山顶上。这部雷达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规划了,并于2005年建成,坐落于三亚市鹿回头公园的山顶上。但刚建成不久,就经历了一次拆迁的磨难,说来话长。
南海是台风的多发区,海南省自然也常遭台风侵袭,而对台风进行有效的监测手段除卫星外,则要算雷达了,且雷达还有观测台风内部云雨和风场分布的能力。三亚作为邻近南海且是我国最南端的城市,自然成为布设雷达的首选之地,早在1987年,就建设了一部天气雷达,位于三亚著名景点“鹿回头”山上。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后,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三亚天气雷达也列入计划。因在其他地方建设需要较大投入,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决定还是对老雷达楼进行改造,国家与地方共同投资,在原址建新雷达,一切顺利,2005年底完成了建设任务。
谁料到,风云突变,新雷达刚建好,开始有人对雷达的位置提出了质疑,原因是影响了公园内“鹿回头”雕塑的景观。过于突出的天气雷达外观降低了人们对“鹿回头”的关注度。
说起“鹿回头”,是流传于当地民间的一个美丽传说,具有较浓厚的地方人文色彩。传说的具体细节有些差别,但大致如下:
相传很久以前五指山区一位黎族青年猎手为逐猎一只坡鹿翻山越岭。一直追赶到海滨的石崖上,坡鹿回头变成一个美丽的黎族少女,并与青年结成恩爱夫妻,在此男耕女织,繁衍生息,形成一个黎族村寨。从此,这座岭就叫“鹿回头岭”,这个村就叫“鹿回头村”,这个半岛就叫“鹿回头半岛”。鹿回头岭现已辟为公园,有环山公路可达山顶,山顶上竖立着再现鹿回头神话的塑像,高达12米。
老百姓对雷达位置有意见,大概也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有关。温饱问题解决了,对人文、环境、旅游、景观这类问题也就开始关注了。问题是政府进行了这么大的投资,也是从当地防灾减灾的需要出发的,可不是说改就能改、说拆就能拆的,谁能承担这么大的责任呢?
问题的转机发生在了三亚市主要领导人交替后。新任领导没有了承担以往决策后果的包袱,便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一棘手难题。最终的结论是要与中国气象局协商,将雷达搬走。提出了初步方案后,市领导带队去了北京,进行了艰难的交涉,毕竟要修改国家批准的建设计划,涉及到数额不小的再投资,且要影响到已建雷达的使用时效。经过反复讨论,最后达成妥协意见,双方签订了《关于搬迁三亚天气雷达站问题的协议》,将雷达从原址搬到南部离海边不远的六道岭,所有增加费用由地方政府出,包括修路、供电、供水等。
2008年5月6日,六道岭雷达塔楼破土动工。2010年6月1日新天气雷达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了这一曲折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