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罗斯贝(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文章 |
毫无疑问,罗斯贝是一个气象科学的理论大师,但从上上一篇提到过的建立航空气象网的例子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在业务能力上很出众的人。实际上,罗斯贝还是业务数值预报的开拓者。
说到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人们一般会想到第一次写出大气运动方程组的挪威气象学家V.Bjerknes,第一次通过原始方程组进行了失败的地面气压数值预报的英国气象学家L.E.Richardson,将原始方程组进行简化、滤去噪音最终使数值天气预报获得成功的美国科学家charny等人。但在数值天气预报从理论、试验到实际业务的进程中,罗斯贝除了理论上的贡献外,为了使数值预报能在业务中得以实现,同样做出了杰出贡献。
1954年9月,最早的在业务上实时运行的数值预报系统在瑞典启动了,制作出了72小时500百帕数值预报图,这一进展早于美国半年时间。两个重要原因促成了这一结果,从硬件条件上看,瑞典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的计算机BESK;在软件技术和数值模式开发方面,则是气象学大师Rossby回到了他的祖国,希望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事,组织了这一对天气预报业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作。
这一出色的结果体现了理论进步与实际业务、硬件提升与软件深化的完美结合,及关键人才的核心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确实是在气象科技进程中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奠定了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的基础。21世纪的天气预报员,若离开了数值预报这个拐棍,恐怕要步履蹒跚了。
尽管后人回顾时,对50多年前的工作都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但在科技进步萌芽的初始阶段,并非一切都那么顺心如意。罗斯贝在自己的国家瑞典,遇到的发展环境也不算顺心。在瑞典,罗斯贝的数值预报计划得到了军队部门和相关研究机构的支持,而作为国家机构的气象局并不积极,没有认识到罗斯贝的工作回对当时的气象预报业务有什么帮助。而恰恰在1954年,瑞典气象局要任命新的局长,凭学术水平和在气象界的威望,罗斯贝应是当然人选,他也确实希望角逐这一职位,会对推进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化的进程产生有力影响,但结果却是一位对罗斯贝的计划持怀疑态度的官方候选人获得了任命。
罗斯贝依然坚定地组织他的团队推进数值预报业务化的工作,于1954年9月,成功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尽管瑞典气象局的态度不够积极,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一成果,于12月正式开始了数值预报业务。美国在1955年5月也开始了类似的工作,但直到1958年,才达到了瑞典的水准。
若在当今,仍对数值天气预报技术持怀疑态度,肯定是毫无道理了,但在50年前,应不算奇怪。最初这一代表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工作肯定是漏洞百出,对实际业务的帮助也非常有限,需要完善之处很多。在中国,即便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些有经验的老预报员依然不太认可将这类计算机算出的结果作为天气预报业务的基础。直到近10年来,这一状况才完全改变。
科技创新有可能取得成功,并对现状产生巨大冲击,也可能因各种原因无法完成,归于失败。通常情况,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会以更多的失败为代价,而恰恰是那些被历史和人们遗忘的失败,孕育了成功的辉煌。如何激励人们去思考,去追寻,去探索,不畏艰辛,不畏挫折,这需要智慧,需要眼光,需要理解和宽容,更需要在体制、制度设计上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鼓励人才勇于创新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