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海洋惹的祸?

标签:
杂谈 |
按照气候学上的定义,进入三月后,冬季也就算过去了。还好,传说中的“千年极寒”没有发生。若将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的气温平均一下,整个冬季的平均温度为-4.7摄氏度,较近30年平均气温-4.3摄氏度略低,应该不算异常。降水平均为37.1毫米,较平均值37.9略少,也算正常。
能不能说整个冬季的气候就OK了呢?尚难下这样的结论,要看用什么样的尺度去衡量。若将整个冬季按月来划分,一些异常就值得关注了。
较明显的是1月的寒冷,全国气温普遍偏低。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1月的全国平均气温为零下5.9度,但今年1月的平均气温为零下8.3度,低了2.4度,为50年来的次低值。1月的平均降雨量也偏少,为8.2毫米,较常年平均的12.1毫米少3.9毫米。较吸引媒体关注的是北京初雪时间,发生在2月9日,是有记录以来最晚的一年,也可算作是华北一带冬季降雪少的一个缩影。随之而来的是2月全国气温偏高,降水依然偏少,引发全国不少地区旱象露头。
究其原因,有人将这类异常归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也有人不认同,相信对此一时还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如今气候变化确实像个筐,被装进了不少东西。但若仔细分析一下,这个刚过去的冬天所表现出的异常气候特征,与气候变化确实很难建立起直接的关系。
一个原因是2010年7月开始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偏低的“拉尼娜”事件。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弱、偏东、偏南,从而使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向我国输送的水汽明显偏弱,这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缺乏充沛水汽来源的重要因素。
另一个原因是自去年秋冬季以来,北极涛动持续维持负位相。所谓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简称AO)是指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涨的一种跷跷板现象。当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时,中纬度的低气压和高纬度的高气压都加强,从而使中纬度地区西风减弱,即盛行经向环流,在对流层低层产生强的北风异常,有利于冷空气南下。若进一步解释AO负位相的原因,能直观看到的则是北大西洋海温持续偏高、北极地区近地面气温偏高、海冰面积偏少。冷空气强,一方面造成寒冷,同时强冬季风涌也造成南方暖湿气流难以北上,阻断了北方的水汽来源。
若想真分析清楚大气环流异常的成因,是件很复杂的事,需要科学家们的努力。但从目前可以观察到的情况,至少可以认为发生在大气环流中的异常的原因并非仅是来自大气内部,海洋、海冰的变化或许起着更大的作用。若从气候变化角度来分析,也要将整个气候系统的五大圈层一同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