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父”蔡明介(三)

(2010-11-11 10:15:23)
标签:

科技

蔡明介

台湾

ic设计

手机芯片

it

分类: 手机通讯

  

  在过去的十年,联发科技总在市场正要爆炸增长的前夕切入,进而以黑马的姿态,在CD-ROM领域打败飞利浦和松下,在DVD-ROM击溃索尼,进一步,又凭借手机芯片的成功而声名鹊起。外界将联发科技的成功归功于联发科技掌门人蔡明介的技术眼光和切入市场的时机掌握。

  蔡明介(Tsai,Ming-kai)总是戴着一副方框眼镜,头发无论怎样收拾看上去似乎都有点乱。正是这位被员工称为“走在大街上,你不会多看一眼”的董事长在IC设计土壤贫瘠的亚洲把联发科技带进全球十大IC设计公司之列。在台湾,他被誉为“台湾IC设计之父”,这和他在大陆得到的称谓迥然相异,在这里他被人称为“山寨教父”。

  “过去的小学生都会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志愿》,其它同学通常都是要当医生、老师、县长,甚至有人立志要当‘蒋总统’!记得那时我就是希望当科学家或工程师。”蔡明介出生于1950年,虽然年近花甲但还是记得小学时候的志愿。

  循着这条道路,他先是在台湾大学读机电系。随后去美国留学,进入辛辛那提大学继续学习电机。毕业后进入台湾工业研究院,负责IC设计。在上世纪80年代,台湾IC工业的发展中,工研院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蔡明介在工研院这个环境下,逐渐突破了工程师的视角,认识到了两问题:首先,产品只有销售出去才是有价值的;其次,IC的核心竞争力是研发,总是拷贝难以持续下去。1980年5月,从工研院电子所移转半导体制造技术的实体联华电子成立,媒体后来喜欢简称其为联电,这是台湾第一家集成电路公司。有些类似于联想和柳传志的故事,当时33岁的工研院电子所副所长曹兴诚主动争取到了去联华电子的机会,开始是担任副总经理,后来则是总经理,直至董事长。

  联华电子开始运营后,存在一个问题,蔡明介仍然在工研院主持IC设计,因此,联电需要向工研院付费以获得授权。所以到了1983年,曹兴诚干脆鼓动蔡明介“下海”了。在联电,蔡明接口对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他需要同美国方面获得相关技术的授权,继续同工研院保持合作关系,还要自己组建开发团队,在这一个过程中,蔡明介逐渐从技术人员转变为管理人员。

  1995年,联电改变其策略,希望全力从事半导体代工业务,不再涉及IC设计,原有的IC设计团队需要逐一剥离出去“分灶吃饭”。这个阶段开始,蔡明介陆续担任多家IC设计公司的董事长,并在1997年5月成立了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MediaTek,即今天的联发科技。

  2001年,对于年届51岁的蔡明介来说是再次面临转折点,不仅仅是因为他所参与创建的联发科技刚刚在台湾成功上市,更重要的是蔡明介必须做出一个不太容易的选择:经过了创业前4年,联发科技必须在CD-ROM、CD-RW以及DVD-ROM等几代芯片的稳定发展后找到下一个拳头产品。

  IC设计产业是以设计应用产品为主,由于产品主流经常在变,厂商若无法在每一个市场转变中重新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快就将被淘汰,历史表明大多数公司都只能在一两代产品保持优势,然后会迅速衰落。这就是蔡明介所称的“一代拳王”。

  选择新产品方向,这可以说是决定联发科技生死的问题。按照蔡的经验,一定要符合三个标准:市场足够大;有一定的技术门坎和别人拉开差距;和联发科技原来的开发技术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是,问题是符合这三个原则的产品方向也并不惟一的。经过内部激烈的讨论后,联发科技决定投入手机芯片研发。现在回头来看,这样的转型依据其实很危险,因为大多数台湾PC厂商后来在手机行业铩羽而归。

  这一年联发科技还是一个员工还不足300人,营收仅有153亿台币的小公司。在手机芯片研发线,蔡明介要投入100人(在德州仪器,这个数字是1000人),并且IC设计的研发耗资巨大,每个研发和制程可能都要投入几百万台币,这对于事业刚刚开始的联发科技来讲是一场艰难的考验。用喻铭铎的话来说,这是一场“不成功、便成仁”的事情,“当时几乎所有的会议都是围绕手机部门展开”,员工每周工作六七十个小时更是家常便饭。

  虽然20世纪80年代科技产品制造的外包业务大多流向台湾,但蔡明介当时观察到,中国大陆正在快速成长为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的世界工厂。他说:“台湾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抓住机遇,但在(90年代的)消费电子时代……所有的制造业务都已经移至深圳。”

  因此,正当无线芯片产业的大企业——美国高通(Qualcomm)和德州仪器(TI)——专注于研发用于驱动高端智能手机的第三代手机芯片时,蔡明介仍在继续改进常规的二代(2G)手机芯片,从而满足中国“新入行者”的需求。他预见到,中国的新入行者有一天能够把业界巨人拉下马。蔡明介解释说:“事实上(2G手机芯片)还有技术改进的余地。”

  2004年,当蔡明介来到大陆一家一家敲开国产手机厂商的大门推销自己的手机芯片时,几乎所有大陆一线厂商都没有意识到,眼前的这位“工程师”将如此深刻地改写中国乃至全球的手机产业格局。事实上,当时几乎所有品牌手机企业都拒绝了上门推销的联发科技平台。“它的方案,没人用过,质量没有保证,我们谁敢用啊,到时候质量出问题我们找谁去。”2005年11月底,波导总裁徐立华曾亲口对媒体表示。类似的话,后来康佳、CECT等企业的人士都向记者说过。

  对于新芯片平台的推广,联发科技通常采取的方式是扶持一个设计公司。在光存储领域,联发科技扶持了建兴电子,在手机芯片领域,则投资成立了名为达智科技的手机设计公司。2004年,蔡明介的销售团队拿着达智生产的iMobile多媒体手机到处游说,虽然波导、TCL等品牌厂商拒绝了他,但同样在寻找机会的手机设计公司如龙旗、希姆通及其身后的整机厂商则没有任何包袱地开怀拥抱了联发科技。

  2004年年底以后,联发科技在手机芯片领域陆续打开市场。到2006年年底,联发科技的手机芯片累计供货已达到1亿套。根据美林(MerrillLynch)对中国手机市场的统计,联发科技在当年以40%的占有率位列中国手机基带芯片供货商第一位。2007年4月,联发科技再一次短期股价上扬20%,并在5月2日创下除权后432元台币的新天价,以至于当时的台湾媒体认为台湾信息产业的通信时代已经来临。在当年公布的《福布斯》台湾四十大富豪排行榜中,蔡明介名列十八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