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几篇关于薛宝钗的博文,这一篇来做一下收尾。通过此前对薛宝钗这一人物的分析,我们对她的个性、人品、才华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应该说她是一个近乎于完美的女子,也可以说是普天下男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伴侣,但偏偏她的爱情与婚姻却十分不幸,这也是因为那个时代所造成。如果放到今天,这样的女人是没有理由不幸福的。
有句话说“女大不中留”,无论是优秀还是平凡的女孩到了年龄都要找一个伴侣。在今天还有所谓的“剩女”,但在古代是不允许有“剩女”存在的。而且古代的女孩都早婚,十四五岁就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甚至到了年龄不出嫁要受罚。而薛宝钗在出嫁的时候已经过了十八岁,也属于晚婚的大龄女性了。可惜这次婚姻并不幸福。薛宝钗嫁给了贾宝玉,尽管两人也属青梅竹马,但因为个性差异,也没有太深的感情基础,所以这段婚姻的结局也注定是悲剧。
我们今天要说的是薛宝钗的最终结局。尽管对于她的结局有各种各样的猜测,但普遍一致的观点都是“二宝”之间经过短暂的婚姻后最终分道扬镳。在第五回,薛林两人的判词里写到:“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可见无论是宝钗之德还是黛玉之才最终的结局都很不幸,只能让人叹息。和宝黛两个有情人相比,二宝之间只是姐弟情,好感当然是有,但终究不是爱情。而对于贾宝玉来说曾经沧海难为水,她和林黛玉没有修成正果,最终还是和薛宝钗在一起。但爱情无法替代,薛宝钗尽管很优秀,但毕竟不是林黛玉,所以经历了爱情幻灭后的贾宝玉对世事看得更淡了,最终自断尘缘。因此在薛宝钗的曲子《终身误》里才写道“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所以尽管薛宝钗是个完美的贤妻良母,但终究是山中高士,不是贾宝玉有木石前盟的绛珠仙草。他们之间的婚姻纯属于父母包办,薛宝钗只是被老一辈人所摆布的棋子。在《红楼梦》这部书中真正幸福的婚姻极少,如果有的话只有薛宝钗的妹妹薛宝琴和梅翰林之子,邢岫烟和薛蝌这两对,他们都属于典型的才子配佳人的组合,是封建年代里最为理想的配对。本来二宝之间也属于这种模式,可惜贾宝玉有点歪才,但终究不是凡夫俗子,过不来凡人柴米油盐循规蹈矩的生活。价值观的问题始终是摆在他们面前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在贾宝玉摆脱“通灵宝玉”的束缚和薛宝钗一次平心静气的辩论中可见一斑。
在通行本第一百一十八回,薛宝钗见贾宝玉正在看《庄子·秋水》篇,知道他还有出世的思想,便觉得烦闷过去劝他:“论起荣华富贵,原不过是过眼云烟,但是古圣贤以人品根基为重。”贾宝玉便反驳她:“你可知古圣贤说过,‘不失其赤子之心’,那赤子之心又有什么好处呢?不过是无知无识无贪无忌”而薛宝钗则不以为然,她认为所谓的“赤子之心”并非遁世离群,无关无系,原不过是“不忍”。像贾宝玉这样抛弃天伦是极不负责任的作法。贾宝玉也无法反驳,但还是对薛宝钗所说的“从此而止”“不枉天恩祖德”之类的话很反感。
所以二宝夫妇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就是儒道两家之间思想的差异。薛宝钗受儒家的影响很深,言行举止都符合儒家淑女的特点。而贾宝玉对儒家那一套从来都不感兴趣,在他看来儒家的思想很虚伪,儒家的人物都像贾雨村那样道貌岸然。所以贾宝玉读的书除了诗词戏曲之外,就是《庄子》之类的道家著作,很显然他更喜欢道家脱离凡尘,回归自然的逍遥生活。如果不是被逼无奈他是绝对不会看一眼《四书五经》的。如果大观园里还有往日的繁华和昔日的姐妹,贾宝玉或许还会留恋一下。而如今家道中落,最爱的人也没了,所以贾宝玉在万念俱灰中更加笃信佛道的思想,也是在给自己的心灵找个安慰。他在完成了作为贾家男丁的一系列任务,如结婚生子,考取功名之后出家而去也是很合理的结局。
至于二宝分离之后薛宝钗的结局如何也成了很多红迷们感兴趣的话题,有的根据薛宝钗名字的谐音“雪抱柴”就联想起刘姥姥对贾宝玉讲的那个小女孩雪夜抽柴的故事,认为贾家败落后薛宝钗在雪里烧柴被火烧死。还有人认为根据“金簪雪里埋”一句是薛宝钗贫病交加死于风雪之夜被大雪埋没。还有人根据第一回贾雨村吟的一幅对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认为“时飞”是贾雨村的字,所以薛宝钗最终是跟贾雨村了。
这些对薛宝钗结局的猜测毫无逻辑,根本不值一驳。这些猜测最大的问题就是把《红楼梦》当成了一部字谜书,仿佛每个字里都有玄机。但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被当做一部字谜合集实在有点搞笑,而且也经不起任何推敲。比如说“金簪雪里埋”就是薛宝钗被埋在雪里,那“玉带林中挂”是不是说林黛玉吊死在树上呢?说“钗于奁内待时飞”就说薛宝钗跟贾雨村搞上了,那么对联都是讲究对仗的,上一句“玉在椟中求善价”,那么“善价”也应该是人名了,可谁知道这“善价”是哪一位呢?
所以这种猜字谜的方式来解读人物是很滑稽可笑的。比他们靠点谱的是周汝昌和刘心武先生的研究。周先生的考证说贾家被抄,贾宝玉和家人失散,后来才遇获释的薛宝钗,两人结为夫妇。但不久薛宝钗便病故了,贾宝玉之后出家。后来又遇到史湘云,两人结为患难夫妻。刘先生在他的《续红楼梦》里说薛宝钗因为贾宝玉对他的冷漠在内外交困中心力交瘁染病而亡。贾宝玉最后和史湘云成亲。但刘先生和周先生不同的是她没有让这两人白头偕老,还是让贾宝玉撇下史湘云一人回归天界了。
周、刘两位先生所假设的薛宝钗结局都是根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说认定最后宝湘成婚,所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只能把薛宝钗赐死以便给史湘云腾地方。这样带有一己之私的所谓研究考证并不是建立在故事的逻辑上,也没有按人物性格特点去分析,而且漏洞百出,如此治学是极不严谨的。
所以《红楼梦》说到底只是一部世情小说,并不那么具有传奇色彩,这里所描写的事情只是普通的家长里短,不必用猎奇的眼光去猜测。我觉得通行本对于薛宝钗最后的描写是极好的,当薛宝钗得知贾宝玉出家后自然十分悲痛,哭得人事不知。但“看着宝钗虽是痛哭,她那端庄样儿一点不走”,还去劝王夫人。而薛宝钗很快镇定下来,思前想后,知道贾宝玉是奇异的人,“夙世前因,自有一定,原无可怨天尤人。”所以便想开了。这段文字虽然不长,却细腻传神。把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闺秀淑女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所以按薛宝钗的人设,她既不是对爱情有着如飞蛾扑火般的执着,也不是对世态炎凉看不开之人。而是个素淡寡欲,又极有见识之人。她和贾宝玉之间本来就没有多少感情基础,而且贾宝玉有出世的念头薛宝钗也是知道的,所以尽管贾宝玉最终出家害了薛宝钗,但她也是有心理准备,不会因为贾宝玉的出家就看不开甚至郁郁而死。她和林黛玉是有本质不同的,林黛玉可以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但薛宝钗不是,她考虑更多的是自己对家族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在那个时代她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无非就像李纨那样,孝敬公婆,恪守妇道,培养自己的孩子。在那个时代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旦嫁了就终身受夫权控制,丈夫死了要守寡,即使像贾宝玉那样没死但出家了也要守活寡。薛宝钗又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女子,所以也就是当了封建年代所推崇的“节妇”,如李纨一样“只留下虚名与后人钦敬”而已。
由此可见,封建年代女性的可悲。像薛宝钗这样优秀的女孩放到现在一定是职场女强人,或是政坛的铁娘子。但她生错了时代,没有了出来工作的机会。又受包办婚姻之害,错嫁了一个郎君,终生无法逃出婚姻这座坟墓,以至于只能死守着这已经落魄的宅门寂寥地度过余生。当然还是会因母以子贵过上好的生活,但也不过就是空度时日而已,这样的生活显然并不幸福。而她的不幸并非来源于她自己,而是她所属的那个时代造成,是所有封建女性所逃脱不掉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