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烛下读[红]】薛宝钗被严重曲解的一首诗词

(2015-09-07 19:26:40)
标签:

文化

红楼梦

薛宝钗

林黛玉

诗词

分类: 书香一瓣(读书随笔)
  【烛下读[红]】薛宝钗被严重曲解的一首诗词 这一篇里说说薛宝钗的诗。在《红楼梦》这部小说里,诗词占了很大比重,正如脂砚斋所说:“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在这部书里有几位大诗人,雪芹先生主要通过这几个人来传诗,如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宝玉等等。雪芹先生把不同的诗词赋予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使得这几位诗人各有特点。其中最突出的要数林黛玉和薛宝钗。
  薛宝钗对于诗词而言恐怕连爱好者都算不上,她在书中只留下八首诗和一首词,这些诗词不是应制之作就是诗会上的参赛诗,可见她无心于诗词。正如她对林黛玉所说的:“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所以她和林黛玉不同,林黛玉更像是个职业诗人。正因为如此,比起林诗来,薛诗不事雕琢,不华丽纤巧。含蓄浑厚,直抒胸臆,形成了她独有的“蘅芜体”。而且薛宝钗诗少却质高,在四次诗会上竟三次夺魁,也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在薛宝钗的这些诗词里最引人争议的要数最后一次诗会上填的一首《柳絮词》:“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首《柳絮词》的缘起是史湘云偶然看见柳絮飞舞,便填了一首《如梦令》。填完之后拿给薛宝钗和林黛玉看,于是大家商议再开诗社,以柳絮为题填词。最终薛宝钗同林黛玉和史湘云的词共同夺了魁。
  对于这首词的争议主要在最后一句,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很多读者凭这一句诗就认定薛宝钗是个一心想往上爬的野心家,不甘心过平淡生活。想要过人上人的日子。因此“钗黑”们也把这句诗当做薛宝钗是伪善小人的证据,说她要当宝二奶奶,甚至像元妃那样进皇宫当皇妃。那么事实是如此吗?
  说到这首《柳絮词》之前我们不妨看看薛宝钗其他的诗。薛宝钗的诗虽说都是命题作文,但也通过诗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比如她的海棠诗借白海棠表达了自己的端庄稳重的个性以及对宁静高洁的品格的赞赏。她的两首菊花诗表达的则是一种寂寞与凄凉,似乎是对自己命运的悲观。而《咏螃蟹》则是一首罕见的讽刺诗,诗成之后一座皆惊,都说“讽刺世人太毒了些。”所以可见薛宝钗的诗尽管风格多变,但调子都有些低沉,也从来没在诗里表现出有什么大志向。所表现出的只是追求一种做人的品质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社会地位之类。
  所以仅仅凭那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就说薛宝钗野心勃勃显然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这和清朝文字狱时代“一把心肠论浊清”认为把“浊”字加在“清”字之上就说有反清之心的荒唐解读有一拼了。那么薛宝钗对于世俗的名利是什么态度,是否有向上爬的野心呢?其实分析一下薛宝钗那首著名的《咏螃蟹》诗就可知一斑了。
  从薛宝钗的《咏螃蟹》诗中就可以看出名为咏蟹,实则咏人。骂的就是那些像螃蟹一样的人:“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横行霸道又腹中空空只有黑黄之人,而最终的结局无非就是“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了。”所以薛宝钗对于世道之险,人心之恶看得其实是比较透的,她的眼光要高过很多俗人,所以她不可能如那些蝇营狗苟之辈一样削尖脑袋去钻营。
  薛宝钗除了自己写的诗以外,还对一首名为《寄生草》的散曲特别钟爱。这首散曲是薛宝钗的生日宴上,薛宝钗为贾母点的《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中的一段唱词。贾宝玉没看过这出戏,以为薛宝钗只是挑热闹的点,薛宝钗便把这支《寄生草》念给贾宝玉听:“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这支曲子的中心思想就是两个字“超脱”,表明的是一种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所以薛宝钗对于世俗功利始终不去强求,但却注重自己的内心修炼,不做庸碌之人。所以我们不妨来解读一下这首引起很多非议的《柳絮词》,看看薛宝钗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在薛宝钗之前的几人填的词里,多为悲调,尤以林黛玉的词为甚。所以薛宝钗反其道而行,偏要把它说好了,才不落套。”因此这第一句就异于众人,把柳絮的零落看成是美丽的舞蹈。不怨东风吹落,却说卷得均匀,也暗示着命运对于每个人的安排都是公平的,既然无法改变,不如乐观对待。所以史湘云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在东风之下,无论蜂团蝶阵都狂乱起来,而柳絮何曾随流水逝去,又何曾委身于花香泥土之中?这一句是赞颂柳絮的品格。薛宝钗填的这首词词牌为《临江仙》,一般的词牌分上下阕,上阕为所见,下阕为所思。这几句为全词开了一个乐观的基调,也为下阕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这句所表明的还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在东风之中,尽管柳絮被吹得零落,但始终都是千丝万缕的形状。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始终都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与品质,而不随波逐流。至于结果只能“尽人事,知天命”。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有了前面的铺垫,对于争议最大的这句词也就好理解了。“韶华”即美好的时光,一般指春光。人们赞美韶华,哀怨柳絮,只是一种小资情调的悲秋而已。但薛宝钗却说美好的春光不必去取笑无根的柳絮,为什么呢?因为有一阵好风吹过,柳絮也可上青云,去俯瞰尘世的一切美丽风景。
  所以这首柳絮词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把一个悲剧性的物象写成了一派盎然向上的意境,而且同《寄生草》一样,所表达的依然是一种超然。达到了她所预期的不落俗套的效果。这首词在薛宝钗的所有作品里是个异类,因为调子是明朗的,积极的,不同于林黛玉的灰暗与悲戚,也不同于她以往的作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薛宝钗的心理始终是健康的,不会矫情造作,更不会抑郁或发疯,所以她的品格与修养实则就是作者心中的完美女性所要达到的境界。
  由此可见这首被后世严重曲解的词实则是书中最好的诗词之一,因为在全书的几百首诗词里质量良莠不齐,哀怨悲戚的或吟风弄月无病呻吟的占了大多数,而这首《柳絮词》的境界高度要超过绝大多数的诗词,所以不喜欢诗词的薛宝钗能写出这样绝妙的词来就是她“无书不读”只是底蕴深厚的结果。可见多读书,勤思考的确能够培养一个人独特的气质和出众的底蕴,对于女性来说更是如此。所以薛宝钗就是理想女性的一个标杆,而且这样的理想女性一直被追赶,从未被超越,成为永恒的经典形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