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烛火尚明
烛火尚明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33积分
  • 博客访问:6,723
  • 关注人气:36,196
  • 获赠金笔:194
  • 赠出金笔:75
  • 荣誉徽章:元老博主图片博主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烛下读[红]】说《红楼梦》里的“清客”

(2012-06-19 21:57:32)
标签:

红楼梦

贾政

清客

文化

分类: 书香一瓣(读书随笔)

  在大观园里,有这么一群人,没有固定的职业,却能自由出入这座大宅门,被好吃好喝伺候着,还能得到上上下下的尊重。这就是大观园里的清客群体。什么是清客呢?看刘姥姥在大观园里的表现就能略知一二了。刘姥姥处事圆滑,不惜让自己出丑来逢迎讨好大观园里的太太小姐们。因此在第四十回,雪芹先生借鸳鸯之口称刘姥姥为“女清客”,可见这个词不是什么褒义词。不过刘姥姥毕竟还是和真正的清客有区别的,清客是个很复杂很有内涵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曾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页。

  清客的前身在春秋时代便已形成。当时称之为“食客”或“门客”,被统称为“士”阶层。不过那时的“士”并非特指文人,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而且都是有一技之长的。像孟尝君、吕不韦门下都号称有三千食客。著名的《吕氏春秋》就是吕不韦组织门客们编写的。不过什么东西只要一多,质量就得不到保证。食客里面滥竽充数者居多。像孟尝君的三千食客里真正有用的就三个人:帮他经营“三窟”的冯谖以及用“鸡鸣狗盗”手段使他从秦国成功脱险的两个小子。

  而后尽管朝代更迭,但清客群体却一如既往的吃香。而清客们又有了一个代称,为“篾片”。鲁迅先生在《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中说:“明末清初的时候,一份人家必有帮闲的东西存在的。那些会念书会下棋会画画的人,陪主人念念书,下下棋,画几笔画,这叫做帮闲,也就是篾片!”很多著名文人都曾是这个群体的一员,如姜夔、陈继儒、李渔、袁枚等等。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清客这个群体呢?还是因为上层的达官显贵吃喝不愁,保暖之后思淫欲,而他们妻妾成群,在这方面也不是问题。那么在解决了食色性这些物质与精神层面的问题后便又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就是在文化上面的虚荣与享受。实际上就是附庸风雅,借这些文人来显示自己的层次和品味。

  就拿《红楼梦》里的贾政来说吧,尽管他官不大,但过的也是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而他本人财色不贪,因此便养了几位清客,闲暇时和他们品茶、下棋,既是为自己解闷,也是给外人显示自己的高雅。和一味好道妄图成仙的贾敬和财色俱贪的贾赦相比,贾政的确比他们有品味的多。

  不过雪芹先生对清客这个群体显然是很反感的,看他给那帮清客相公起的名字就能看出他们是群什么东西:单聘仁(善于骗人)、卜固修(不顾羞)、詹光(沾光)、胡斯来(胡思来),可见这些人都是趋炎附势,献媚逢迎之辈。他们的工作性质和春秋时期的门客已有天壤之别,春秋时门客主要是帮忙的,而这些清客则是用来帮闲的。他们的任务就是投主人所好,讨主人欢心,以便从中渔利。不过帮闲也有帮闲的艺术,最能体现这群清客帮闲艺术的是第十七回。当时荣府为迎接元春省亲而修建大观园,贾政便领着这帮清客在园里转悠,打算为园中的各处建筑题额拟联。本来贾政对这些清客的才学也没底,还打算找贾雨村来帮忙:“我们今日且看看去,只管题了,若妥当便用;不妥时,然后将雨村请来,令他再拟。”不过贾宝玉误打误撞到了他们的队伍里,因此他便干起了这个差事。而这帮清客相公故意拟一些粗劣或俗套的词,好让贾宝玉来反驳和重拟,以此来衬托贾宝玉的才学。实际上他们不是看贾宝玉的面子,而是以此巴结贾政。虽说贾政平日里看不上贾宝玉,但哪个当爹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才学,因此这帮清客托出了贾宝玉,也把贾政哄得挺乐呵,同时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可谓一举多得了。

  清客们再一次集中出现是在第七十八回,一次贾政心血来潮,想起了林四娘的故事,要贾宝玉、贾环、贾兰叔侄三人据此作一首《姽婳词》,贾兰先作,贾环接着,这帮清客依旧吹吹拍拍,赞誉有加。最后贾宝玉压轴,作了首古风,这帮清客干脆学起了猫叫,“妙”不离口,又把贾政哄得乐乐呵呵的。不过随后老贾家霉运临头,随着家境的败落,那帮清客们也就树倒猢狲散了,只剩下一个程日兴,还和贾政下下棋,聊聊天。这也难怪,在那帮清客里,他的名字是最好的,在这种形势下还能坚守,也算是为清客群体保留了一丝尊严。

  其实《红楼梦》中的这些清客除了溜须拍马,曲意逢迎之外,也并未做出什么缺德事来。反而因为他们捧贾宝玉,对于缓和贾氏父子之间的关系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且这群清客也并非等闲之辈,程日兴和詹光都参与了大观园的兴建,两人也都是画家。卜固修也帮着贾蔷聘请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等事出过不少力。所以贾政找的这些清客相公总体的质量还是较高的。有些所谓的清客胸无点墨,只会投机取巧混饭吃,就更令人可鄙了。

  有部古典小说名叫《豆棚闲话》,里面有个人物贾敬山。这个人为了巴结官宦刘公,便投其所好,吹嘘自己懂书画古董。刘公便让他鉴定古瓷,包袱还没打开他便大声叫好,刘公便问他:“可是三代法物吗”,贾敬山答道:“这件宝贝,青绿俱全。在公相宅上收藏,极少也得十七八代了。”实际上刘公所说的“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代,贾敬山一句话露了怯,把刘公给逗乐了,说:“不是这个三代。”贾敬山还给自己圆场:“委实不曾见过这三代器皿,晚生的眼睛,只好两代半,不多些的。”一句话把这个清客的可笑与可憎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在另一部古典小说《品花宝鉴》里曾借书中人物孙仲雨之口这样定义清客:“一等人物如陈眉公、李笠翁,学问是天下数一数二的,不但学不来,而且如今是没有了;且说第二等人,也要有“十样要诀”。这“十样要诀”即所谓:“一团和气要不变,二等才情要不露,三斤酒量要不醉,四季衣服要不当,五声音律要不错,六品官衔要不做,七言诗句要不荒,八面张罗要不断,九流通透要不短,十分应酬要不俗。” 而像贾敬山这样的只能算是三等清客。

  一等清客在历史上也是凤毛麟角的,更多的还是二等和三等清客,其中清客的一些精髓也被广泛用到古往今来的官场上,直到今天,尽管已经没有了清客这个名词,但捧各级官吏臭脚的文人随处可见,那首歌颂县委书记的“马屁神曲”,那部歌颂市委副书记女儿奋斗史的电影,一段时间内大行其道,可见清客的阴魂不散。对此还是鲁迅先生看得明白。他在《从帮忙到扯淡》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有其志而无其才,乱点古书,重抄笑话,吹拍名士,拉扯趣闻,而居然不顾脸皮,大摆架子,反自以为得意,——自然也还有人以为有趣,——但按其实,却不过“扯淡”而已。帮闲的盛世是帮忙,到末代就只剩了这扯淡。”于是当帮闲的多了,帮忙的少了,结果也就像赵本山演的一个小品那样:“我别的没学会,光学会扯蛋了。”

 

阅读(2632)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幻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