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苏东坡学旷达——重读《赤壁赋》

(2011-11-10 20:22:33)
标签:

苏东坡

赤壁

旷达

文化

分类: 书香一瓣(读书随笔)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
   对于赤壁这个地方,无论去过的还是没去过的都不会陌生。遥想1800多年前,在这里发生了一场堪称史上最著名的战争。从那时起,“赤壁”这个名字便深深印在国人的心中,也成了后人凭吊访古的圣地。“往事越千年”之后,历史的纪元来到了北宋,一位官吏来到了这个叫赤壁的地方,留下了传颂千古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而实际上此赤壁非彼赤壁。他游览的这个赤壁并非当年的赤壁古战场。当年让曹操83万人马全军覆没的那个赤壁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赤壁市,而这位官吏所游览的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黄冈市,当时称之为“黄州”。因此在中国就有了一文一武两个赤壁。那位官吏游的实际是假赤壁,而写的却是真文章。

  那位官吏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因此后人都叫他苏东坡。他终身为官,却终身官运不佳。因为与当时的主流政见不合,又不肯苛合求容,因此他三次被贬谪,多次遭流放。终身也只是个小地方官。然而让后世记住的并不是他的官声政绩,而是他的璀璨文采。他为后世留下两千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众多优美的散文。他既是文艺的天才也是全才,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是开一代风气的大师。这篇《赤壁赋》是他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游览黄州赤壁之后所做。历史为赤壁这处最知名的古战场和苏轼这位最具才气的文豪之间搭了一座桥,让二者之间起了化学反应,也为中国的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读这篇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充盈在全文之中的一种旷达精神。这种旷达的人生境界也贯穿着苏轼的一生。因为数遭贬谪,苏轼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当时中国的重要州郡。甚至远至大西北和海南岛。宦海中的沉浮,政治上的失意,与颠沛流离的生活并未让他意志消沉,无论在哪里他都能保持这样的旷达精神。被贬到海南岛在当时是仅次于杀头的严重惩罚,而他在海南却依然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的乐观诗句。他享年66岁。按今天的标准来看不算高寿,但在当时却是长寿老人了。尤其是像他这样终身不得志的经历,可以说没有一种旷达的精神支撑,他是活不到这样的寿命的。像西汉的大才子贾谊,被贬之后郁郁寡欢,结果只活了33岁。

  这篇文章首先是从景物描写入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赤壁的静谧幽美的晚景。后一部分是苏轼与友人之间的一段对话,通过两人对于人生无常的不同理解来点名文章主旨。文中的“客”指的就是苏轼的友人杨子京。杨子京擅吹洞箫,其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他眼中的人生也如他的箫声一样凄婉。如果从常理的角度看,他说的倒也不错。无论是当年横槊赋诗,为一代之雄的曹操还是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周郎都早已灰飞烟灭。只有这明月与江水依旧。因此同无穷无尽的自然相比,人生的这几十年就如同白驹过隙,只是须臾之间而已。

  而苏东坡先生并不赞同他的看法。他认为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如水之流动,月之盈亏。但如果要从不变的角度看,无论是水与月本身并没有因为自身的变化而有所增减。所以无论自然与人都是永远不会被消灭的。因此也就用不着去羡慕自然了,而是应该享受这自然带给我们免费的欢乐。

  从这场对话里可以看出同样是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度也反映出彼此境界的高下。苏东坡先生显然视角更开阔,胸襟更豁达。这就是旷达的境界。何为旷达呢?就是心境开阔,处事达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达乐观,洒脱超然。如庄子所说:“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庄子·让王》)“穷亦乐,通亦乐”也就是顺其自然后的旷达精神。《菜根谭》里有一句话:“心体澄澈,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和平,常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所以处事之道首先就是要让自己的心态放平和,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很多事,其中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很多人面对挫折悲观绝望,一蹶不振,甚至轻生厌世,实则这就是没有活明白,也没有看得通透。以至于局限于自己的一口枯井里,只看到了巴掌大的一块天。

  有的人看到阴天下雨,心情就很忧郁,看到月缺花残,忍不住就想落泪。而有的人觉得在雨天里倚在窗前,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斟上一杯酒,自酌自饮觉得更有诗意。看到月缺花残,就会对月满花开心生憧憬。就如同雪莱的那句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也同样是一种旷达。对待自然如此,对待人世间的纷扰则更应有旷达的心境。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就要想到自己遇到的,前人也肯定遇到过多次。心情不好时就要想到世界上不止你一个人不幸福。而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美好的东西,生活中也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些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遭遇过挫折,而是遭遇挫折之后向前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从而迎来了光明的出口。而实际上这一步谁都有可能迈出去,而前提条件是必须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所以我们应该读一读这篇文章,向我们伟大的先人苏东坡先生学一学这样的旷达之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