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班回家时,见沿途到处有人烧纸,才想起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民间所谓的“鬼节”了。鬼节自然是俗称,正式的名字应为“中元节”。我国的传统节日里有“上元”、“中元”和“下元”三个节日。上元节即元宵节,到今天仍然是最为隆重热烈的节日。而下元节则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了。这个节日在农历十月十五,起源于道教。道教认为下元是水官(道教有三官大帝的说法,水官即下元三品解厄水官,为洞阴大帝)解厄之日,于是道观便作法事,民间则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神灵。
中元节夹在这两个节日之间,虽还未消失,到今天残存的习俗也只剩烧纸钱了。不过这个节日在古代是相当热闹的,并且传承了千年。只是在今天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现代社会里,已经没有人关注它了。说起来这个节日也很有意思,这是唯一的两大宗教同过的一个节日。因此对于它的起源也有两种说法,有的认为起源于道教,“中元”也是道教的名词。也有的认为起源于佛教,又称“盂兰盆节”。道教认为七月十五为中元日,这一天地官(即中元二品赦罪地官,为清虚大帝)下凡,定人间善恶。所检点的重点为诸路鬼众,这一天这众鬼都要出离冥界,接受地官检校。道观在这一天设醮(用于祈祷的法事)来迎接地官。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道经》中记载:“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交勾搜选世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颂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恶鬼,当时解脱”。
而起源于佛教的说法则有个典故:佛陀释迦摩尼有个弟子叫目莲,其母生前作恶,死后被下地狱受苦,如处倒悬。于是便求佛陀救度。佛陀让他在七月十五僧徒解制日时(依佛教仪轨,四月中开始坐夏,即入寺院清修,日间不准外出,七月十五日结束,叫做解制日,可以出来接受信众布施),备万味饮食,供养十万僧众,可使其母解脱。以后佛教便据此兴起盂兰盆会。“盂兰盆”为梵语,为“救倒悬”之意。盂兰盆会的内容除施斋供僧外,寺院还举行诵经法会。以及举办水陆道场、放焰口、放灯等活动。唐代韩鄂在《岁花红丽.中元》载:“道门宝盖,献在中元。释氏兰盆,盛于此日”。点明了这个节日与两大宗教的渊源。
在民间,这个节日在南朝时开始流传,唐宋时盛行,南宋以后有放河灯之举。明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载:“十五日,诸寺建盂兰盆会,夜于水次放灯,曰放河灯”。 在北京,儿童执长柄荷叶,燃烛于内,沿街唱诵“荷花灯,荷花灯,今日点了明日仍”。而到了清代,中元节祭扫,胜过了清明。各庵观寺院,设盂兰盆会。街巷搭起高台,诵念经文,演出《目莲救母》。做水陆道场,施放焰口(佛、道两教赈济鬼魂的仪式)。俗称为“祀孤魂”。
以前民间在过中元节时,除了烧纸外,最主要的活动就是放河灯。有关放河灯,我的乡贤萧红在她的《呼兰河传》中有极为细腻生动的描写:“七月十五盂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
河灯有白菜灯、西瓜灯、还有莲花灯。
和尚、道士吹着笙、管、笛、箫,穿着拼金大红缎子的褊衫。在河沿上打起场子来在做道场。那乐器的声音离开河沿二里路就听到了。
一到了黄昏,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奔着去看河灯的人就络绎不绝了。小街大巷,哪怕终年不出门的人,也要随着人群奔到河沿去。先到了河沿的就蹲在那里。沿着河岸蹲满了人,可是从大街小巷往外出发的人仍是不绝,瞎子、瘸子都来看河灯(这里说错了,唯独瞎子是不来看河灯的),把街道跑得冒了烟了。
姑娘、媳妇,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出了大门,不用问,到哪里去。就都是看河灯去。
黄昏时候的七月,火烧云刚刚落下去,街道上发着显微的白光,嘁嘁喳喳,把往日的寂静都冲散了,个个街道都活了起来,好像这城里发生了大火,人们都赶去救火的样子。非常忙迫,踢踢踏踏地向前跑。
先跑到了河沿的就蹲在那里,后跑到的,也就挤上去蹲在那里。
大家一齐等候着,等候着月亮高起来,河灯就要从水上放下来了”。
萧红继而又写到:“七月十五日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脱生,缠绵在地狱里边是非常苦的,想脱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每个鬼托着一个河灯,就可得以脱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之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河灯这件事情是件善举。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些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我的父亲在读《呼兰河传》后,很感慨地对我说:“萧红写得很细啊,有很多内容我小时候都见过”。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们呼兰这些极富灵性与内涵的民俗已经消失殆尽了。到现在我还没见过河灯是什么模样,只能从乡贤的文章中去体验了:“ 同时那河灯从上流拥拥挤挤,往下浮来了。浮得很慢,又镇静、又稳当,绝对的看不出来水里边会有鬼们来捉了它们去。
这灯一下来的时候,金呼呼的,亮通通的,又加上有千万人的观众,这举动实在是不小的。河灯之多,有数不过来的数目,大概是几千百只。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叫绝,跳脚欢迎。大人则都看出了神了,一声不响,陶醉在灯光河色之中。灯光照得河水幽幽地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
如今又是一年的“鬼节”,但却不见隆重与热烈,更见不到盂兰盆会和河灯。能见到的只有一卷卷泛黄的纸钱在火光中化为灰烬。烧纸自然是项陋俗,既污染环境,又有火险隐患。但好歹这个节日还是借这一卷卷的纸钱、纸元宝等传承下来了,还有人知道我们的老祖先还曾为那些孤魂野鬼发明了一个节日。如果现在的80、90后们到了他们父母这样的年纪,连纸都想不起烧了,那么这个节日也就湮没于历史,就像它的“兄弟”下元节一样。对此,我们有什么办法呢?大概这就是时代变迁后的自然规律吧。但我还是希望能够感受一下这个节日的气氛,感受祖先赐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但愿我这个梦想能够实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