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我而去的三峡(现代文阅读题)
作者
白坤峰
⑴多年多年之前,我就想游览许多名胜,但我没有急于看三峡的任何念头。那片永恒的江山会神闲气定、自信坦然地等待着我们。她已经等待我们一亿年、千万年、百万年、一万年,她知道我们早晚会来,来仰慕她欣赏她看望她,她不会在意我们这几年的延迟。
⑵她会不变地等待我们所有人:青山不老,流水不老,唐诗不老,宋词不老,红颜不老。她的青丝永远如密密的山树,肌肤永远如洁白的巫山云,美目永远如蜀山妇女汲取的江水,思念永远如两岸的猿鸣千年的栈道。我知道她有坏脾气——急湍澎湃、乱石横流,然而,“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峡星河影动摇”的轻快与诗意又让我们微笑了。
⑶建不建三峡工程,当地居民应该最有说话权。我们是局外人是旅游者,我们没有溶入那片江山更没有溶入那种生活与心灵。幸福未必是住进新楼,当然,诗意也不是旁观当地人的艰辛。
⑷我们没有能力保护她,我们都是弱者。人人都知道文化可以赚大钱,可是,有人只想赚今天的钱只想赚子孙的钱,只想为自己的子孙赚钱。
⑸从讨论开工、将要开工、开工到截流、蓄水、水位上升上升……我一直痛心地关注着;从夔门石刻切割的第一刀、张飞庙上揭下的第一片瓦到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效果图的第一次公布,我一直清楚地记忆着;从奉节古城最后爆破惊飞的鸽群、一些千年码头淹没的石阶到湖南沿江崩塌的堤岸,我一直遥视着;从第一批移民带走那棵桔树苗到另一批待迁居民最后一次过年贴春联,我一直祈祷着。
⑹2005年8月,我随山东某旅游团在山城重庆码头登舟前往三峡。此时,灯火已黄昏心情也黄昏。三峡,我来晚了,这又是一次“为了告别的聚会”(昆德拉语)。电视纪录片上是煽情而昂扬的建设、搬迁场面,但我也看到了移民们相拥而别的泪水、茫然的眼神,有的背着猪、背着祖辈的骨灰坛或棺材。他们会思念山风、江水、号子、渔船吗?他们的后代会来祭奠永沉水底的故乡吗?这时我已经与江南张家港的学校签了约,我将告别鲁西南故土——那片我太熟悉的干燥的大平原。双重的告别。
⑺夜色湿重,雾气迷茫在山江之间,我与两三个朋友在船头站到深夜,天上与水中的月亮陪伴着我。于是我写下了一首诗:
山城渐远岸风香,
巫峡云影正渺茫。
多情尚有江天月,
伴人随水梦里长。
⑻三峡,你被迫弃我而去,只有这月亮亘古如斯。
⑼黎明时到达了瞿塘峡的“夔门雄关”,巨崖如门,但早已没有了杜甫笔下的疾流。水位上升前名人石刻虽然切割搬迁,但那些普通的村庄、鲜活的生活、无形的历史谁也没有想到过保护,也没有能力保护。李白的白帝城也将被淹没,只能勉强留下一个山尖,如一方死亡纪念碑。
⑽一路间,我们看到石壁上触目惊心的白漆标记,“120米、130米、145米……”水位将升至“175米”。175米,三峡,你能坚持得住吗?太多的现实与历史文化都将万劫不复。三峡,“我来晚了”(王剑冰语)。
⑾三天时间里,除了吃饭休息,我尽量停留在船头,用饥渴的眼睛保存着左一弯又一转所呈现出的相同而又不尽相同的三峡风光。巫峡的神女,还立在那里,我可以想象她冷泪盈眶地注视着那些秀美的江中小岛渐渐走入地狱。
⑿西陵峡更是成了江流平静的湖泊,我不是说人们就应该在凶险中行船,炸去礁石人人都赞同,然而抬高175米的水位仅仅为了电力、航运吗?又一次环境大破坏能起到抗洪的作用吗?得与失,我们真的认真平衡过吗?三峡,你答应了吗?
⒀在湖北宜昌南津关,我们踏着颤抖的长板下了船,三峡结束了。我们买了当地的枝江大曲酒,辣而苍凉。
⒁写到此处,我听说我的鲁西南家乡发现了煤矿,家乡正准备搬迁,我心又是一震:那个着着几百年历史的故乡、埋葬祖先与青春的地方马上就要没有了?!我仿佛看到黑色煤尘正从地狱中涌起,青毯样的麦苗、黄金样的麦浪、遍野的玉米大豆、皑皑的白雪和远方的我,都在绝望中等待着淹没。
(命题人:白坤峰)
请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一、文中的第(2)自然段的划线句子,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
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集中地写出了三峡的美丽与永恒,表达了作者对三峡风景三峡文化的深深的爱。暗含了主旨。
二、第(5)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列举三峡的搬迁或改变?(4分)
答案:作者用这一个个的特写镜头,记录了三峡风物最后的存在状态,它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脑海中。不详细不足以表达对三峡的留恋、对三峡文化毁灭的心痛。
三、请分别回答文中的以下两句话的含义。(分别在第(9)、第(13)自然段)(6分)
(1)李白的白帝城也将被淹没,只能勉强留下一个山尖,如一方死亡纪念碑。
(2)我们踏着颤抖的长板下了船,三峡结束了。我们买了当地的枝江大曲酒,辣而苍凉。
答案:(1)“李白的白帝城”的淹没很能代表三峡文化的淹没,作者把剩下的山尖比作“死亡纪念碑”,表达了对消逝的三峡文化的痛心。
答案:(2)“颤抖的长板”其实也是颤抖的心。“三峡结束了”表面是说自己的施行结束而其实是表明三峡的某些文化结束了。“酒,辣而苍凉”,其实是心的痛与悲伤。酒是浇愁也是祭奠。
四、文章本来是痛心三峡文化历史的消逝,最后一段却写了鲁西南故乡将要毁灭,
这是为什么呢?(6分)
答案:因为二者具体相似性,(都是为了所谓经济而毁灭了文化历史)
从内容角度说:它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使三峡的悲剧延伸。说明文化历史生活的毁灭不是一时一地的事情,它在中国普遍存在。
从主题角度说:升华了主题,使三峡的悲剧延伸。
从作者角度说:三峡与鲁西南故乡的毁灭有相似之处。
从读者角度说:启示大家思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