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坤峰讲红楼梦(161)黛玉的宽厚与宝钗的善良
(2012-03-03 21:47:08)
标签:
红楼梦宝玉宝钗黛玉文化 |
分类: 白坤峰品红楼梦 |
你我依然在红楼(161)
黛玉的宽厚与宝钗的善良
作者 白坤峰
(内容见第四十五回 )
黛玉吃饭太少,身体不佳,精力很差,所以情绪也不高。一个人易闷,姐妹们来了,又易躁。唉,上天对林妹妹太不公正了,要是给她一个好身体,其性格也必定与湘云差不多吧。
宝钗也是个好女孩,虽是大户人家出身,夜里还陪着妈妈做点针线活,一是勤俭,二是怕妈妈孤单;而且从来不炫富,不给妈妈添麻烦。当今的什么贵州副县长的女儿、什么红十字会的郭美美,好好地学学人家宝钗,以便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以便维护亲人领导的高大形象。请看下文:
宝钗因见天气凉爽,夜复渐长,遂至母亲房中商议打点些针线来。……故日间不大得闲(空闲,北方方言),每夜灯下女工(指做针线,也作女红gong)。……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只在自己房中将养。有时闷了,又盼个姊妹来说些闲话排遣;及至宝钗等来望候她,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
但事物总是有相对性,人也是。假如你从来没有恨过什么,那你可能也没有爱过什么;没有放弃过什么,那你可能也没有追求过什么;同样,黛玉正是因为有着敏感(中性词)之个性,所以也更容易被感动。
谁说林妹妹刻薄?如果有,也是因为“被逼的”(2007年流行语);而其实,林妹妹很宽厚,宽厚到了让我惊诧的地步:
这日宝钗来望好,因说起这病症来。……黛玉道:“不中用。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宝钗点头道:“……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黛玉叹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今年比往年反觉又重了些似的。”说话之间,已咳嗽了两三次。宝钗道:“……依我说,……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半两),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dang你心里藏奸。……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西厢记牡丹亭),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即弄出新的戏文或花样来),熬什么燕窝粥,……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况我……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
黛玉今年十五岁,正处花季。“彼年豆蔻,谁许谁地老天荒。”她已预感到来日无多。但宝钗的一席话,让她很感动,为什么?因为宝钗关心得很真诚也很具体:“食谷者生”,你经常不吃五谷杂粮,哪能有精神;多吃点饭,多吃点有营养的燕窝。在感动之余,林妹妹真诚地反省了自己:我平时总觉得你不好,但你那天听出我看《牡丹亭》、《西厢记》之后,还教育我开导我,谢谢你啊;要是我,那一定是不放过你的。
读者们,你圣明,听听,评评:林妹妹与宝姐姐谁更宽厚更真诚?宝钗何曾坦诚地暴露过自己的隐秘与心灵暗室?林妹妹确实有时对人尖刻,但她对自己不也照样尖刻吗?这样的好姑娘,难道还不能让你们敬重吗?(传统中国人更欣赏含而不露的人、胸有城府的人,所以对林妹妹常常有偏见)
但燕窝触动了林妹妹的愁肠,那玩艺儿哪是想得就得的。林妹妹所言“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这话让我感叹更多:中国的底层人往往无师自通地学会尊重领导与强者,他们还很敏锐知道,哪些人应该尊重,哪些人应该更尊重,哪些人应该特别尊重,哪些人应该最最尊重。
长期的等级制度,让中国人自觉地分等级或归等级,我们的一些宣传平等与民主的人有时还犯此错误,贾府的丫环婆子们怕是更不能免此俗念。黛玉在孤单中更容觉此寒意。
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那些,北方方言)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宝钗笑道:“……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论语》中的司马牛叹息自己是独生子)?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pian宜,又不惊师动众的。”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
面对黛玉的真诚,宝钗第一次真诚地承认,哥哥薛蟠也不是好家伙,“我们同病相怜”。
宝钗也是善良的,第一,她面对别人的真诚也表现出自己的真诚,别认为这很简单。我们的一些中国人是面对奸诈就装糊涂,面对真诚就奸诈。第二,她慷慨地资助了燕窝,这更难得,因为我们往往是心到了,钱却到不了。
当年的司马牛叹息自己无兄弟,老师孔子对慰他“四海之内皆兄弟”。这话说得多好啊,可惜中国人从不实行反而大兴等级观念,做‘人上人’、从骨子里瞧不起低于己者一直是国人内心最坚定的追求,愧对先贤啊。
这是宝钗、黛玉第一次的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和解,而未来的悲剧命运也将更紧地把二人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