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还能重逢杨炯《夜送赵纵》王昌龄《送柴侍御
(2009-09-17 18:30:01)
标签:
唐诗王昌龄杨炯校园 |
分类: 白坤峰身心品唐诗 |
总标题:也许有一天,你也会遇上这首唐诗(82)
我也想到自己,今天的我为什么对于离别如此的伤感?那些“再见”,那些挥手,那些告别酒会,那些老朋友,那些偶然相识相知又言别的新朋友,都从我眼前闪过,又在不远处飘动。
哲学家周国平说得好:“聚散乃人生寻常事,却也足堪叹息。最可叹的是散时视为寻常,不料再聚无日,一别竟成永诀。月亏了能再盈,花谢了能再开。可是,人别了,能否再见却属未知。人生之所以‘最苦别离’,就因为离别最使人感受到人生无常。”
人生无常。你平时并不觉得,未知的离别会提醒你,不由你不敏感。
唐朝的诗仙李白尚且“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何况本朝的凡人你我。
有一年,我最爱读俄罗斯作家蒲宁的作品,那告别式感伤文风深深地俘获过我。
可我仍然怀念唐人的明丽、昂扬、豪气的送别诗,那是一种人生的自信——世界有我周游的机遇,山不转水转,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夜送赵纵(赵纵:人名)
唐朝
赵氏连城璧,(连城璧:最值钱的玉,喻赵纵的才华)
由来天下传(chuán)。(传:传颂)
送君还旧府,(旧府:故地,赵纵的家乡山西)
明月满前川。(川:大河两岸的平野)
(赵氏连城璧:战国时,赵国得到一块叫“和氏璧”(楚国的和氏首先发现的,故名)的美玉,秦王知道后,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故称“连城璧”)
夜送赵纵
本朝
著名的“和氏璧”与你都姓赵,
美名才华一起天下流传。
今夜高歌送你回故乡,
明月满照着前方川原,
满照你人生灿烂。
虽然有人说论质量,此诗一般。但我认为,初唐诗人能写到这个程度,实属不易。前二句虽直接,但构思也算得上新奇耐寻。朋友赵纵姓赵,蔺相如用生命保护过的那块赵国的和氏璧自然也姓赵,多巧。如果朋友姓张张王姓刘,这个典故就用不上了。
前二句,杨炯赞美朋友才华如和氏璧,天下流传。虽未必是事实,但这真诚的祝福谁不感动呢?
后二句的离别,没有伤感,依然是承接上二句继续祝福,“明月满前川”——明亮明丽明快而开阔。眼前没有阴云只有明月,明亮的月光撒满了前方的川原与前方的路,当然也照亮了朋友的前程。一个“满”字,既是写月光满照,又是写满心的深情与祝福,表达了不舍之情更传达了对朋友的肯定之意。
我多么喜欢这首诗啊。高三时的三月份,我的最好的朋友之一孙伯萧(字百省)转学去东北,我与田崇军等送别他,也是那样的月下,我写下那样的诗:
送百省赴东北
送君东北去,
几时故园还?
记取一支柳,
月明情满天。
明显是仿写杨炯的,心情大概也差不多吧。我当时虽然身在逆境中苦苦挣扎,但志气犹在。与好友依依不舍相别之时,真诚相信他能成功他一定会成功。
少年的壮志!少年的自信!
可是,我们以后相见只有两次,后来就天各一方了。
可是,我不能忘记当年的明月、北方春寒中的柳条飘飘。
我又想起另一首我热爱的唐朝送别诗。
送柴侍御(柴:姓氏。侍御:官职)
唐朝
流水通波接武冈,(武冈;地名,朋友要去的地方)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两乡;两个地方。此句是说:
你我所在的两个地方是同一轮明月照耀。)
本朝
流水联通远方大海也联接着你去的武冈,
我心与水相随所以送君此去不必有悲伤。
同一道青山你我共望,同一片白云你我共享,同一阵风雨你我共清凉,
你我的两地啊,难道不是被同一轮明月、同一轮明月照亮?
唐朝诗人主动奔走四方的机会多多也代表着个人的活力、时代的活力。
当然王昌龄此时是无罪而被贬远方,可是他仍然乐观而坚信。它感动着我们,今天的我们却写不出这样的明快的送别诗。是不是我们已经不再相信东西越来越多了?
是不是我们无力走向远方也无力回到想去的地方?想想你路过某地想下车却没有下车,想想你想买张车票去某地却又不会走向车站。那个地方可能很远也可能并不远。
相逢其实不易。空闲、金钱、假期、责任、心境、工作,都会影响本应该相逢的相逢。
想想,我们真的很难相逢。
思念与友谊依然留在梦里。落落野花已远,梦里的挥手再见却很近,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