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标题:也许有一天,你也会遇上这首唐诗(67)
你还在江苏飘吗
——杜甫《旅夜书怀》赏析
作者 白坤峰
我写此文缘于2007年时孙钦礼的一句好心的博客留言:“你还在江苏飘吗?”此句问候把我与此诗联在了一起。
旅夜书怀(旅:飘泊,书:写。怀:心情)
唐朝 杜甫 作
细草微风岸,(细草:自己就是小草啊)
危樯独夜舟。(危:高。樯:桅杆。独:孤独。)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著:写。言外之意想有名就要当官)
官应老病休。(老病:年老多病。休:完了。当官没指望)
飘飘何所似?(飘飘:飘泊)
天地一沙鸥。(我像那天地间的小沙鸥)
公元765年的正月,杜甫辞去了担任的某种小官职。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四川军区司令员)死去,严武身为军区司令员,倒是很欣赏杜甫,难得。杜甫只好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
傅思均先生这样解释此诗的前四句,抄录如下:
第一二句(首联)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第三四句(颔联)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我不同意傅先生对第五句的解释——“‘名岂文章著’,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傅思均)
杜甫一直担任的是小官,他当过的最大的官就是“工部员外郎”,级别相当于司长或副司长,但这是个虚职,在战乱间皇帝给这个更是虚职,如同我现在任命你担任伦敦市长一样虚。你想,杜甫怎么可能凭当官出名呢?
中国人一直尊称他为“杜工部”,他的诗集被命名为《杜工部集》,足以证明中国是个“官本位”社会。这简直是对他老人家的讽刺。
话说远一点,杜甫生前,其诗名也不是太大,他的“诗圣”是几百年之后才追任的,而人家李白的“诗仙”名誉可是生前就有了。所以,当时不太出名的杜甫也不会公开地说自己“我出名是靠诗文”。
第六句“官应老病休”,(五六句为颈联)杜甫此时确实既老且病,但他的辞官,还在于被排挤。当然,他被排挤也不是第一回了。在非法制时代,真文士是当不成官的,这不仅仅是脸皮的问题。官场失意、生活无着,只能飘泊只能孤独。不知杜夫人抱怨过吗?嫁给一个“无用”的男人,不幸耶?
“最后两句(尾联)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傅思均先生解释得真好,我一抄了之,不必再自作聪明。
对于飘泊之感,杜甫多次表达过,如“飘零久为客,衰老羡君还。”“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但均不如本诗的最后二句“一字一泪,感人至深”(傅思均)。
2005年至2007年,我一个人在张家港工作,家里人还都在山东老家。初来乍到,自然扎根不顺,所以,钦礼的那句话,突然击中了我心灵的伤口。是的,那年的我,还在江苏飘,至少,心不宁神不定。早年关注“北漂南飘”,不曾想到,多年之后,自己也“飘”,如蒲公英如沙鸥,虽然自己的那一点点所谓的苦远远没有必要与杜甫的比较。
旅夜书怀(旅:飘泊,书:写。怀:心情)
本朝 白坤峰 译
纤细的岸草在微风中默默点头,
高高的桅杆在夜色中孤独催舟。
闪闪星斗因原野广阔而低垂,向我眨着眼,
圆圆明月在浩渺大江中浮涌,荡漾我悲愁。
名声难道能靠几篇文章写就?!
官职只能因为年老多病放手!!
飘泊啊飘泊,我像什么呢?
像茫茫天地间的那只小小沙鸥。
它飘了多久?我还要飘多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