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忘记我——从列夫·托尔斯泰谈起(附图片)

(2008-04-23 15:27:00)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散文
                    忘记我

             ——从列夫·托尔斯泰谈起

                                   白坤峰

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4/23/15/28/1199348c6fb.jpg

  

 

    雅斯亚纳·波利亚翻译成汉语就是“明谷”,那里阳光灿烂大树参天,托尔斯泰的小小的土坟就在这里,那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上面披覆着青青的草,托尔斯泰就埋骨在他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在他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来到这里朝圣,他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写道: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温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在冬天经过这里,你都不会想到,这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土堆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名姓更扣人心弦。成百上千到他安息处的人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这个只有风儿低吟、全无人语、庄严肃穆的无名墓丘……强烈地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情感。

 

  托尔斯泰一开始并不十分高尚,他年青时候,尤其从军时,也是吃喝嫖赌,他的良知一直在与恶性搏斗,最终良知战胜了恶性,他化成人间的丰碑。他渐渐对自己的贵族地位对少劳多获的生活忍无可忍,他否定了自己的带有贵族气息的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包括《安娜·卡列尼娜》,他甚至对自己的高额版税厌恶了,他多次想放弃贵族头衔,放弃田产。他遭到了家人——尤其妻子——的强烈反对,但他最终还是出走了,他终于完成了自我的重新塑造,他死在了风雪交加的阿斯塔波瓦小站,农民自发为他送葬。他像倒毙的流浪汉一样,像不知名的士兵一样被埋葬了。

  人们往往对名人的陵墓虎视眈眈,但没有人想过破坏这小小的土堆,里面什么也不会有的,托翁早已与土地融为一体。这里不是安放遗骨、戒备森严的纪念堂,也不是华丽其外、财宝其内的帝王陵,这里没有任何硬件的保护措施,但是没有一个人有勇气摘下一朵花一根草,保护它的是人类的良知,是对崇高的敬仰。一百多年过去了,小小的坟完好如初,年年绿碧的青草深情地拥抱着它。

  托尔斯泰不想永垂不朽,他只想做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做一个付出多收获少的人,他想说:忘记我。但我们记住了他。

  1936年,中国的鲁迅逝世了,他说过这样的话:“忘记我,只管自己生活。”内心阴暗的人才会盼望“万岁”的欢呼;高尚如鲁迅者,只是希望别人、后人生活得更好,是否记往自己是最可忽略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鲁迅先生一直活着,他那锐利的目光逼视着当时和后世的一切罪恶、一切不合理,也抚摸着每一个向往美好的灵魂。他是一座山,中国人会从中取出不尽的矿铁,煅成钢刀开辟前进的路。中国人能够忘记鲁迅就好了,因为那时肯定没有了罪恶。

  怀着同样心愿的还有巴金,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今天,每一个走进现代文学馆的人都会握到用其手模制作的门把,一如握住他温暖而瘦硬的手。他希望自己速朽,他希望人们忘记他的作品,因为那时,将不再有觉新、鸣凤等人的悲剧;十年文革,家破人亡,老人经历了比青年时代更多的罪恶与折磨,他呼唤良知,他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忘记他本人牢记历史走向美好才是他的本愿。

  忘记我,忘记我,真正的伟人用文字用行动昭示着世人;正因为如此,世人的心灵为他们开满了“勿忘我”的小花。

                       2003年1月

    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4/23/15/28/119934956eb.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