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尚的影子是低劣——从《柳毅传》看下层男人心态

(2008-04-20 17:49:00)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教学之思
                  高尚的影子是低劣

                   ——从《柳毅传》看下层男人心态

                                    白坤峰

                                               

    我突然明白《柳毅传》的成功之处在于迎合了下层男人的心态。

    是的,《柳毅传》不同于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文中也没说柳毅有什么才干,只是实事求是地说“应举下第”,也就是说他是落榜生。这样,本文就照顾了绝大部分下层读书人,毕竟在古代能考中的是少数。才子佳人小说是写给考中的少数幸运者看的,而《柳毅传》是写给更大数量的不走运者看的,它肯定拥有更多的读者。

    他虽然没考上,但命好,你看,运气来了!“见有妇人,……乃殊色也!”是的,大美人!难怪柳毅主动上前搭话,在得知龙女(各位看官请注意:不是一般女子,是龙女!)深受夫家折磨后,柳毅更来劲了:“吾,义夫也!闻子之说,毛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如果是一位丑女,或者说是一位虽漂亮但身在农家的女子,柳毅还如此激动吗?尤其可笑的是,柳毅越来越显示出小人嘴脸,显示出求回报的实利主义心态,你听他这样半开玩笑地要求龙女:“吾为使者,他日归洞庭,幸无相避。”说得太明白了:我给你送信,这恩情你千万别忘了,以后见了面别说不认识。这哪有半点助人为乐之意!

    这一切都反映出下层读书人想娶个龙女——县长女儿、省长女儿、书记女儿……以求一步登天、飞黄腾达的心理。

    中学课本省略了柳毅与龙女结婚的部分。龙女非柳毅不嫁,一片忠诚。老岳父洞庭君也对柳毅十分满意,况且老人家温文尔雅一团和气。大家想一想,天下还有比这更好的事吗。中国男人的三大幸运为“升官发财死老婆”,升官发财可以想什么有什么,死老婆可以娶新的。为了让柳毅娶龙女,作者李朝威十分残忍地设计了柳毅的原配妻子死去的结局!所有的好事全让柳毅一个人赶上了,后妻不仅美丽,而且是龙女,而且是对自己死心塌地甘当小老婆,而且地位极高的老岳父态度和蔼自己不受气,而且还有个好亲戚钱塘君十分厉害谁也不敢欺负自己,金银财宝更不用说,天哪,美死了!

    李贽说《水浒传》是“发愤之作”,作者施耐庵对于杀人的描写就是一种发泄。作为中国人,尤其非商品时代的下层中国人,在生活中受的气是很多的,乘车、就医、求学、招工、购物都可能受气而无法申诉,发泄心理自然产生了,可是他很难得以发泄,像洪秀全那样的书生毕竟是少数,于是他就在文章里发泄,《柳毅传》中的钱塘君就是作者自己梦中的化身。有人说钱塘君代表正义,天大的笑话!你看他多残忍,把龙女的前夫吃掉了!“食之矣。”前夫对龙女感情不专是不对,可是你钱塘君不问青红皂白就把人家吃了,只能证明他比龙女前夫更凶狠更可怕,比泾水龙君更无情更专制。而且他还大言不惭地说“毁掉庄稼八百里,杀人六十万”。这种得意的口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水浒传》中的杀人恶魔黑旋风李逵!同是发泄,同是草菅人命,同是曲折反映了作者的某些低劣心理。洞庭君宽恕其弟钱塘君恶行的口气、方式与宋江假装处罚李逵一模一样。

    文中还说玉帝原谅了钱塘君,可见老天爷不睁眼!中国的一切罪恶,都可从最上层找到答案,上梁不正下梁才歪,不是小和尚把经念歪了而是老和尚的经本来就不正,正也是假正。

    更妙的是柳毅拒绝钱塘君命令式地让龙女嫁与他的要求,是的,钱塘君很凶恶,可是我柳毅不怕他,这正好反映出下层人渴望通过顶撞有钱有权有势的人从而获得一点心理平衡的愿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有机会自己也不敢,只好在文章中自由地麻醉,痛快地做白日梦。

    曹禺说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坏的程度,我说柳毅——其实是作者,还有一些读者 ——低劣到不知道自己低劣的程度,他反而认为自己助人为乐,行侠仗义,有情有义,不卑不亢。

    《柳毅传》说白了就是讲了一个“顺便做一点点好事就赚了个好媳妇好岳父”的故事。

    中国文化具有虚伪性,表面与本质往往不一样——放眼天下其实是唯我独尊,为国为民其实是愚忠为君,行侠仗义其实是滥杀无辜 ……

    同是做好事,《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是不求回报地做,是顶着误会做,而他也确实没有得到任何回报。中国人宣扬的“好心有好报”其本质是回报是自私。中国文学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名著就在于思想境界低下,那所谓的几大古典名著中太多是奸诈、残忍、享乐、麻醉。

    今天,我们依然欣赏《柳毅传》,也许只能证明中国的变化何其慢也。也许,也许,中华传统文明确实是一种急需大涤荡、大改造、大换血的文明。

                                    2003年3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