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剧的怪圈
——我评《西厢记》《牡丹亭》《窦娥冤》
白坤峰
“饼再大也大不过烙它的锅”,这句俗语形象地说明了存在决定思维方式与思想水平。我不同意有人把汤显祖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说法,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虽生活时间相近,但这不能作为并列的依据,一个是封建时代末期的作家,一个是文艺复兴早期的作家,在汤显祖的笔下,主人公还在末落文明中挣扎或麻醉,而哈姆莱特则是受人文主义影响的一代新人,他与以往的只知杀人夺位的复仇王子迥然不同。只要是锅没变大,想把饼做大,是不可能的。
《西厢记》在古代是禁书,怕青少年学坏了,自己满肚子男盗女娼不要紧,但要禁止别人。本剧受人称道之处(也是旧时代受贬之处)在于崔莺莺大胆地、主动地追求爱情。
以往的戏剧都是才子配佳人,都是门当户对,而崔莺莺却主动地爱上了穷书生张珙,让人耳目一新,此剧颇有反封建的大义。但细想却十分别扭,张珙是有才之人,你听他自己说:“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也就是说,考上状元并当大官是意料之中的,是满有把握的,是绝对绝对的,是不在话下的,是十拿十稳的。这样一来,崔莺莺倒有“奇货可居、用小饵钓大鱼”之嫌疑。
张生最后果然考中了状元,本剧还是落入了“才子配佳人”的老路子。莺莺的母亲(老夫人)是一个最典型的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因张生贫穷便想赖婚,逼张生去考状元否则别回来。张生与莺莺共同反抗最终取得了胜利,可是他们二人所取得的胜利不正是老夫人最希望的吗——门当户对、状元配佳人。
多可惜,他们反抗等级制最终还是走向等级制,他们反对门当户对最终还是门当户对,他们反对凭功名定婚姻最终还是因考取了功名成全了婚姻,他们最终走向了反抗的对立面。这样的反抗能给我们真正的启示吗?这样的转圈与原地踏步又有多大区别呢?
同样的矛盾还表现在《牡丹亭》上,杜丽娘反抗陈最良老师陈旧迂腐的教育内容,但是,她的爱人柳梦梅最后考取状元不还是使用了她最反感的知识吗?
底层作家关汉卿以耳闻目睹的事实综合成一出名剧《窦娥冤》,人民的苦难与无望、人民的希望与悲呼,尽在其中,在反映底层的悲苦方面,本剧已经达到了古典悲剧的顶峰。但是细读《窦娥冤》,我们明显感到了关汉卿思想矛盾。窦娥痛骂天与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戡贤愚枉做天。”在那个时代,否定“天地”是需要勇气的;可是,到了最后,不正是天地显灵昭示其冤证明了她的预言吗?(刀过头落,血全飞到了白绸子上;六月酷暑,大雪突然纷飞;楚州大旱三年)否定了天地,可是还必须指望天地;否定了命运,可是还必须依赖命运,那么关汉卿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窦娥是死于吏制腐败,死于上头没有硬关系,她愤怒地说:“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可是,最后为她平冤的不正是她的当了大官的爸爸吗?她死于没关系最后平冤不还是靠了关系吗?反对人制最后还得靠人制而不是法制,反抗了半天还是又回到了起点。窦娥得以报仇多么偶然啊——爸爸不当大官,门儿也没有;爸爸没有梦见女儿,门儿也没有。这样巧的机会几人能碰上?《窦娥冤》的价值就在于此吗?
大团圆,大团圆。
窦娥的冤仇已报,坏人得到了惩罚;穷书生张珙考上了状元,岳母欢心夫妻美满;杜丽娘死而复生,有情人终成眷属并且自己成了状元夫人。作者从反对团圆入手,但最后却画了一个更大更圆的圆圈。中国没有真正的悲剧,中国的悲剧总是喜剧,它让人麻醉而不是清醒。
饼再大也大不过烙它的锅。
在民主法制人权思想输入中国之前,关汉卿也只能让窦娥寄希望于天地、清官、关系;
在新的经济体制、人才体制建立之前,王实甫只能让张生去考状元,否则张生又能干什么,他与莺莺又怎么生活;
在新知识没有被社会承认之前,汤显祖也只能一边反对封建文化一边让柳梦梅凭着封建文化取得荣华富贵。边反对边维护,想反对却只能维护,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把锅做得大一些吧,大胆吸取先进的新文化。 在旧文化中徘徊过久,当心麻醉过去。
200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