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爬过的篱笆
——狄金森《篱笆那边》赏析
白坤峰
狄金森是独具一格的美国女诗人,她深居简出,几乎与世隔绝,只与朋友写诗通信,她写了一千多首诗,生前只发表了9首,没有别的原因,是她无意展示自己,更无意青史留名。她去世几十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从墙壁夹层中发现了这些诗的手稿,她才避免了被遗忘的命运。她的写作目的与索尔仁尼琴不同,索尔仁尼琴是为民众为正义为社会写作,而狄金森是为心灵写作,她的诗,以描写自然、抒发个人情感为主,《篱笆那边》就是其中的精品:
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棵
我知道,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
如果,他能爬过!
童趣横生,纯真扑面,这首小诗带给读者的第一感觉就是愉悦。谁又能忘记童年呢,童年未必是幸福的,但它确实有纯真有梦想有诱人沉迷的美好。草莓真甜,童年真好,如果上帝是个孩子的话,他也禁不住这诱惑。这首小诗,是作者对美好、单纯心灵的向往,是经过时光沧桑的老人孜孜以求地走进梦中的童年。
不,只读出这些还不够。一位诗人写到:“篱笆那边就是童年。爬过篱笆,我一下抛下了20岁、30岁、40岁的成熟,抛下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从谁那里学来的对上司的假笑,对同事的假话,对坏人的假愤慨、对情人的假殷勤。我把长大的一切都抛在了篱笆这边。”
我们已无心也无力爬过篱笆,我们只能欣赏草莓而不会去品尝。
“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是的,假如,愿意,“我”有能力爬过;可是,“我”不会像孩子一样不假思索地爬过去。因为我害怕损失
——怕“弄脏了围裙”,怕“上帝 ……骂我”——怕压力的折磨。
人们总会面对无法选择的选择。贾政来到稻香村谈归隐,可是他能抛弃显赫的高官与华美的大观园吗?巨富向往所谓清淡自由,可是他能割舍舒适与排场吗?明星渴望放松,可是他能拒绝欢呼与吹捧吗?你梦想闯世界,你能丢下已经到手的工作吗?你急需发展自己,你能忘记抚育孩子的责任吗?你想追求更美的生活,你忍心扔下辛劳半世的妻子吗?不会,因为上帝会骂你,如果你弄脏了本来洁白的围裙。
上帝就是高官、巨款、声誉、职责、良知,上帝就是社会压力就是已挖进篮子里的菜,“如果我愿”——如果愿意抛弃这一切——你会爬过篱笆吃到草莓的。可是你不会爬过,因为你不可能抛弃这一切,因为你害怕上帝骂你。你只好带着遗憾走了,“草莓,真甜。”
“草莓,真甜。”这种向往,连上帝也会被诱惑的,“如果他也是个孩子。”可惜他不是孩子,我也不是孩子,我们都不是孩子。我们长大了。
“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这不是事实,只是“如果”,难道无所不能的上帝还不能爬过小小的篱笆吗?可是他“不能”爬过,他不会放弃神圣的地位、神圣的外衣来到人间爬篱笆,虽然“草莓,真甜。”但上帝也会忍住不合身份、不合实情的愿望的。
狄金森的诗之所以被发掘出来并日益受到重视,正是在于在商品时代,(不仅仅是商品时代)我们顾忌很多,不能割舍的很多。而狄金森正是用这种短小的形式(太长了人们没时间看)、轻松稚趣的风格,(太沉重人们没心思看)向你说明一个不算道理的道理,让你久久回味,让你选择后的心灵多一些单纯与宁静。
写于200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