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诗歌 |
这是一个爱情悲剧。诗人爱上了毛特
从相识到相知,从一往情深到沦肌浃髓,一页又一页的生活书页悄然翻过,一个又一个春花秋月悠然轮回。忘不了的还是你当年“眼神的柔和”,诗中的许多情愫都是为你而绽放,你慢慢读,慢慢读,往日的印象依然浓重不会因久远而苍白。在朦胧的想象中,时光的暗影已幻成深深的皱纹,青春不再,美丽不再,健康不再,岗已经与任何老妇人没有任何区别了,她衰老、无力、昏沉欲睡。别忘了,这幅特写的背后,是叶芝的眼睛,他默默地注视着,开始了娓娓低沉的诉说,如涓涓的小溪流过草地。但情感的溪水越汇越多,水位越来越高,波浪的喧哗越来越响,心的闸门再也控制不住了,潮水骤然喷涌而来,诗人猛然爆发出火一样的情,他仿佛一下子撕开了胸膛。
这是诗的核,也是诗人的心。
是的,当年有多少人如我一样爱着你,爱你的年轻,爱你的青春欢畅,爱你的美丽、真情,甚至虚情假意,可是你知道吗?只有一个人——我——永远地爱着你,我爱你朝圣者一样的纯洁高贵的灵魂,我爱你的美丽,我爱你的年轻,我同样爱着你的痛苦、你的衰老、你的皱纹。这交织着绝望的倾心直白,令人怆然欲泪。
垂下头来,陷入渲泻后的平静。诗中的毛特
有人写道:“读这首诗,需要一颗曾经沧海的心,因为它与一般的爱情迥异其趣。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嗾人欲狂的柔情蜜意,甚至听不到一句爱的誓语,诗人用略带悲哀的语调,诉说着不可挽回的爱情。他的悲哀,是因为女友分辨不出爱情的真伪,而当她能够分辨的时候,他们都已老了,鸳梦难圆。”
”臼可谓概括了诗人从痛苦绝望的爱恋转向深沉而平静的思念的全过程,真挚、温柔、热烈、平静的和谐统一,现实与想象的交溶,使这首诗弥漫着浓浓的情思,让众多读者产生了心灵共鸣。难怪瑞典皇家学院在授予叶芝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辞中有这样的话:“他那充满了火焰和寻根究底的生命力始终对准目标,努力使自己避免美学上的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