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美文:王羲之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2008-03-27 13:46:00)
标签:

文化美文

分类: 文化美文
                    王羲之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我读《兰亭集序》

                               白坤峰

    王羲之也认识到人总是要死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活得长短服从自然,但终归于死亡)王羲之超出常人的地方在于他思索而且正视死亡,向死而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就明白把生与死看成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与早亡看作相等是虚假的)

    一千年之后,法国哲学家科学家帕斯卡尔同样坦然地思索着同样的生与死问题:“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用不着整个宇宙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于死地。” 

    一千年之前,王羲之同样认识到人的可悲。

    在《兰亭集序》,王羲之在高朋满座的集会之后突然心生悲凉,这是对生命易逝的悲凉,是面对冷冰冰时间却无可奈何的悲凉,这是灿烂的生命面对必然毁灭的悲凉。

    文章的第一段,王羲之以廖廖几笔,就写出了山阴县兰亭的美丽:正是暮春三月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名士们都来了,饮酒赋酒,流觞曲水,写不出诗就罚一杯,其乐融融,王羲之不由游目骋怀,笑逐颜开。在朋友的推荐之下,他带着浓浓的醉意,挥动鼠须笔,写下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虽有涂改之痕,但瑕不掩瑜,自古及今让很多人赞叹不已。(也有人认为此书法并不神奇)

    东晋时期的中国并不太平,人命如草,我们可以想象,这短暂的欢乐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巨大的悲凉,尤其是当王羲之想到古人发出过有关生命短暂的同样感叹却同样没有一点办法的时候,他的悲凉就更加深重了。是的,“死生亦大矣”——死与生是大事啊,人都是要死去的。他明白活着美好,他反对把“生与死、长寿与短命”等同的观点,其实那种表面荒诞的生死观也是面对多难人生的无奈自我安慰啊。

    王羲之的感叹至今也让我们有同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是的,我们今天也发出过“繁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浩叹。

    王羲之的思想并不是多么深刻,但是真实,真诚。

    时间最终战胜了王羲之,时间最终战胜了帕斯卡尔,时间也最终会战胜我们。然而,我们活过,我们思想过,我们比时间伟大,虽然时间比我们有力量。

    王羲之因为思索生命的终结,他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而帕斯卡尔不仅思考生命的终结,而且进一步明白了人的伟大与高贵,“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宇宙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认识到自己可悲。”所以,帕斯卡尔由芦苇长成了参天大树。

    中国的土壤没有提供让芦苇成长大树的营养。中国的芦苇王羲之影响了中国的书法。

    法国的土壤让芦苇长成参天大树,法国的大树影响了世界的思想、科学与文艺。

                                2007年5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