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桃花扇李香君孔尚任戏剧 |
分类: 文化美文 |
作者 白坤峰
第一次读孔尚任的《桃花扇》,不禁大吃一惊,它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它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双双出家了,在历尽艰难历尽国破家亡历尽相思之后,张道士一声响亮的提醒,二人削发出家。
“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吗?”
“公子侯生,秣陵侨寓,恰偕南国佳人。(秣陵:南京)
谗言暗害,鸾凤一宵分。
又值天翻地覆……良缘难再续,……
桃花扇,斋坛揉碎,我与指迷津。”(斋坛:代出家处)
在描写亡国之悲的作品中,《桃花扇》无疑是最悲怆的,那一曲《哀江南》,唱得多少旧人落泪多少遗民泣血: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舆图换稿:改朝换代)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江南才子侯方域与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悲剧,让人“鼓板轻轻放,沾泪说书儿女肠”,孔尚任让两位年青人承担了汉民族多少的悲欢离合。史载:孔尚任写作桃花扇可谓呕心沥血,数九寒天,写得入迷写得悲伤,右手执笔,左手执扇,边扇边写,边写边扇,心头热泪滚滚,窗外白雪飘扬,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清军的屠杀、南明的腐败、家国的悲凉隆隆碾过心头:
“莫过乌衣巷,是别姓人家新画梁。”(别姓:另外人家)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南朝:崇祯死,明迁南京,史称南明)
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情浓何处消。”
一切都没有了,只剩余悲愤与苍凉。
两条线索,一条是李香君被辱侮被压迫被损害的磨难过程。她为国而痛而哭,她没有想到,逼她卖身陪笑的却是自己人。
“正排着低品走狗奴才队,都做了高节清风大英雄。”
“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
“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东林:东林党人)
干儿义子重新用,绝不了魏家种,(干儿义子、魏家种:指魏忠贤亲信)
”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
吐不尽鹃血满胸。”
她如一枝高贵的雪梅,开在血与火的土地上、污秽与凶暴的世界里。
侯方域的避祸流浪是第二条线索,
“鸡犬寂寥,人烟惨淡,市井萧条。
都只把豺狼喂饱,好江城,画破图抛。
满耳呼号……”
“题诗定情,催妆分韵。
看桃花半边红晕,情恳。
千万种语言难尽。”
“一家人离散了,重聚在水云。
言有尽,离绪百分。
掌中娇养女,何日说艰辛。”
见证太多,悲苦太多,心已掏尽,泪已流干,思念成灰,家国已改,历尽千山万水千磨万击之后,还有多少爱的能力。相见之后,他们会说什么呢?难道就各自述说悲苦让对方伤痕累累的心灵再多累累伤痕吗?难道剃发束辫成了大清臣民相互不敢正视吗?所有的挣扎奔走呼告抗争就是为了成为奴才顺民吗?如果那样的话,当初又何必抗争奔走呢?家也没了,国也没了,自己也没了,两个没有了自我的人结合在一起,又有多少生命乐趣呢?就那么心茫茫、视也茫茫相对无声吗?就那么咀嚼着家难国仇相看青丝成白发吗?告诉子孙历史真实吗?那个明朝值得子孙去爱吗?教育子孙热爱新政府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吗?屠杀自己的清朝就这样成了被热爱被拥护的对象了吗?多么疲惫啊,疲惫得不能再想下去,甚至不想再活下去。爱情,多么遥远多么奢侈的存在啊。
惊喜一见,抱头一哭,挥手一别,尘缘一断,从此咫尺天涯,佛卷青灯,此生如此而已而已。
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很美很纯很有坚贞的爱情,却是无法延续的梦境。
200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