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写作能推动生产力吗?
白坤峰
在这个时代,每个热爱读书写作的人都会面临一个巨大的问号:这一切能推动生产力吗?先是别人问我们,再后来是自己问自己。读书写作与机器运转与铁轨铺设有关系吗?与光合作用与粮食高产有关系吗?与电脑安装与开刀吃药有关系吗?那么,我们读书写作的价值又是什么呢?只为了所谓修身养性吗?如果仅仅为此,我们倒不如一字不识颐养天年。
我想到了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立志学医,为了救治同父亲一样的病人,他完全可以成为上海滩的名医,但是他放弃医学开始了文学之旅,因为他发现救治中国人的思想比救治中国人的肉体更重要,一个人只有强健的身体而没有思想,最终也只能是看客或牛羊,永远不会是“人”
。
我又想起法国的启蒙运动,伏尔泰、卢梭、狄德罗……他们都不是科学家,他们从来没有做出过推动生产力的举动,但是,你能说他们的读书写作没有作用吗?法国今天的繁荣、发达、民主、法制,与当年的启蒙有着直接的联系,法国今天科学的发展,与思想的自由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拿破仑,就没有法国的强大;没有雨果,就没有法国人民的自由与幸福。政治家科学家用权力用科学开创了时代,而人文学者是启蒙了时代并固定了时代。从这个角度讲,读书写作虽然不会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会长远而持续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的许多制度还不完善,极大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束缚了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而此时假如没有人文工作者的呼吁,假如没有大家共同的推动,何谈中国科技的进一步飞跃。
有时我听到有些科学工作者还大谈“个人崇拜”的好处,大谈长官意志可以尽快尽多的集中智慧,大谈用“两弹一星”精神搞一切一切,我就感到悲凉。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前所长胡亚东说过:“读余杰的文章,能够让我们搞自然科学的人头脑变得聪明一些。”科学不是一切,“人”才是一切,让科学工作者能明白时代的不足明白自身的历史价值,能让他们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生产力。科学家方舟子先生为什么暂时放下手头的研究而专门从事“科学打假”事业,把矛头直接指向院士们。说到底就是他意识到科学发展固然重要,但科学的发展环境比科学本身更重要。方舟子先生这些认识与他的读书写作是密切相关的,他的一系列的呼唤科学与人文的文章正是思想的体现。
读书写作是未必马上推动今天的生产力,但它肯定可以推动明天的生产力。
加载中,请稍候......